行进管乐乐器科普:大号
作者:来源:时间:2021-05-18
大号(或低音大号)是一种管乐、管弦乐队中音域最低的铜管乐器,一八三五年德国人魏普莱西特发明。这种乐器有降E调和降B调C调F调四种,大号的音色非常的深厚,在乐队中担当最低音声部,为了步行及携带方便,通常使用背带把大号抱在胸前演奏。
乐器名称:大号(Tuba)
乐器本调:降B调。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也有移调记谱的)。
实用音域:大字一组D-小字一组F。
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组成。有四到六个活塞(回转式较常见)。大号有抱式大号,圈式大号(俗称‘苏萨风’)和转口式大号(俗称“行进大号”)三种,后两种只用于军乐队或管乐队。乐器特色:是管弦乐队中最大的低音部铜管乐器,音色浑厚低沉, 威严庄重,与倍低音提琴同是管弦乐队和奏的基础。
大号的形制有多种,除前面提到过的抱式、圈式、转口式,还有一种优福尼(上低音号)和巴里东(次中音号),都是属于大号家族。管弦乐队中还使用G,F,C调大号。
大号在乐队中主要担任低音部和声或节奏,很少用于独奏。其实大号不但低音浑厚,它的高音区也很优美,
所以现代作曲家偶尔也用大号吹奏旋律,如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主题,就是用大号演奏的。
乐器特点
大号是管弦乐队中最大的低音部铜管乐器,音色浑厚低沉,威严庄重,与倍低音提琴同是管弦乐队和奏的基础。
大号的形制有多种,除前面提到过的抱式、圈式、苏萨风,还有一种优福尼(上低音号)和巴里东(次中音号)。 管弦乐队中还使用G,F,C调大号。 大号在乐队中主要担任低音部和声或节奏,很少用于独奏。其实大号不但低音浑厚,它的高音区也很优美,所以现代作曲家偶尔也用大号吹奏旋律,如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主题,就是用大号演奏的。
大号是有活塞的乐器,吹奏灵活,但在吹奏音阶性的经过句和琶音时含糊不清和有“咕噜咕噜”的声音。大号的断音有些迟钝,但仍很清楚,强奏的效果比弱奏好。虽然发音迟钝,但大号能用“双吐”和“三吐”等演奏方法。吹奏大号时气息消耗量极大,但不要求有太高的气压。嘴唇一般比较松,只有在吹高音
时才稍有紧张。大号的第二泛音丰满、浑厚;第三至第六泛音强奏时发音柔和、厚实;第八泛音有些压抑;第八泛音以上的音更为压抑,且不稳定。大号的高音不很有力。自1945年以后,出现了一个重新起用和发展大号的性能的时期,爵士乐师、先锋派和流行音乐作曲家使大号有了新的特点。在他们谱写的独奏曲和大号合奏作品中,大号成了一种比传统的大号更加灵便和更加巧妙的乐器,时常要求使用吹一个音同时“哼”一个音的方法来奏出“音程”效果(本效果称为“双音”等新技巧。还有人设计了弱音器,可以弱音或调整出不同的音色。
构造
大号是铜管乐器中号管最粗、最长的乐器,号管的长度从270厘米至590厘米不等。它的结构和发音原理同其他铜管乐器相类似,大号的外形大都是椭圆形(苏萨号除外),号管的圆柱形部分与圆椎形部分界限比较明显,吹奏时,号管细的部分是空气柱振动分段的地方,号管粗的部分则是共鸣体。
大号使用杯形号嘴,内膛较深,不同型号的号嘴内壁的弯充不一样,因此,发出的声音效果有区别。内壁弯度大的号嘴发音敏感,声音明亮;内壁弯度小的号嘴发音柔和,声音稍暗、宽厚一些。
种类
号键的排列自上而下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按键。
从号键的形态上分,大号可以分成用回旋式活塞的扁键号和用直升式活塞的竖键号。不论是扁键号或竖键号都有三个基本用键,专业用号大部分都有第四键。三个基本用键的不同组合运用,可以得到吹奏用的分部音列用音(详见泛音部分),第四键的运用可以使大号吹出更低的音或替代第一、三键解决有些不准的低音。
从持乐器的姿势上看,又可以把大号分成抱号和扛号。抱号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交响乐团(队)、军乐团、管乐团(队)、室内、室外演奏都可使用。扛号则主要用于军乐团和管乐团(队),并多在室外的仪式或队列行进、表演中使用。扛号,除了苏萨号外,还有一种类似抱号形状的乐器。 不管什么种类的大号,在吹奏方法上是相同的。
从调性上分类,大中与有降B调、C调、F调、降E调等多种。在世界范围内,降B大号的使用最广泛,其次是降E调,C调大号等。中国主要用降B调大号。
大号的记谱
大号虽然有多种调性,但都通用C调指法,而不按移调乐器使用。特别是降B调大号使用C调指法,常会被误认为是C调乐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欧洲少数国家,大号也作为移调乐器使用,如使用他们的乐谱就要进行移调)中国使用降B调大号和大多数国家一样,用C调指法(用低音谱表),按吹奏出的实际音高记谱。
音域及声音特点
大号的音域是从低音谱表下加五间的E到上加二线的E,共有三个八度(专业演奏者还可以向两极延伸)。最佳使用音域从十加三间的降B到第四线的F。
大号的声音特点是:低沉、浑厚、饱满,既有辉煌的一面,又有非常柔和、优美的效果。如果把一个乐队比作一个金字塔,大号就是金字塔的底部。大号是乐队的坚实基础。大号演奏出的声音效果能直接影响乐队的内在质量。
强奏时,大号的声音宽阔豪放,雄壮有力,气势恢宏;弱奏时,声音抑郁动人、柔美动听、沁人心脾。大号的音质兼有长号和圆号的部分特点,能够将自身的音响很好地融合到整个铜管乐器之中,同时还起融合铜管和木管音响的作用,从而整个乐队的音响更加和协。
大号的低音区声音浑厚丰满,但发音迟缓,音准也较难掌握,在吹奏时,要注意掌握好发音的时机和控制音准。最佳音域以上的高音缺少厚度,不够饱满,有一种压抑感觉,在乐队合奏中演奏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减少使用。
在乐队的合奏中,大号属于伴奏乐器,主要吹奏和弦的低音,有时也同中音铜管乐器共同演奏小段的旋律。随着大号乐器的不断改进完善和人们演奏技巧水平的提高,吹奏独奏乐曲已不是难事,大号独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演出舞台上,并受到听众的喜爱,它那富有男低音特点,刚柔兼备、丰满感人的声音,能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音乐享受。吹奏大号的生理条件和素质要求。
由于乐器原自身特点要求,学习吹奏大号要有比较强壮的体魄;稍厚一些并有弹性的嘴唇肌肉;整齐、咬合正常的牙齿;伸出能呈现舌尖的舌头;匀称有力的手指等自然生理条件以及较好的音乐感觉。如:音高的辨别能力,音准的感受力,节拍、节奏感觉,对音乐的表现、表达、反应能力等。
发明
大号的发明:大中与(意:Tuba;法:Tuba;德:Tuba;Bass Tuba;英:Tuba;俄:Tyba),也称“士巴”或“贝司”,泛指若干种低音铜管乐器,是西洋铜管乐器中号体最大、发音最低的一组乐器。大号的前身是蛇形号(Serpent)和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它们的发音原理与木管乐器相像,由启闭管侧的音孔来缩短或延长空气柱的长度改变音高,其音响有力,但比较粗犷,与一般的铜管乐器音响不致。为寻求与铜管乐器更为协和的低音乐器,十九世纪的许多音乐家和乐器制造家进行了探索与发明创造,先后出现了邦巴东号(Bombardon)、尤风宁号(Euphonium)和由德国作曲家理查德·与瓦格纳(Richard·Waguer,1813-1883)发明的瓦格纳大号(Wagner Tuba)等低音乐器。在音响效果上较前有了明显的改进。许多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了这些乐器,产生了与铜管乐器相协和的音响效果。 现代大号的发明,通常批的是:1835年由德国乐器制造师·弋特弗里德·莫里茨( Moritz·J·G,1777-1840),根据当时普鲁士的一个军乐队的音乐监督维尔海姆·旨里德里赫·维帕列赫特(Wieprecht·W·F,1802-1872)的设计草图,制造完成于柏林的F调倍低音大号。这种大号最初在军乐队中使用,它音域较宽、演奏技术也比较灵活,音响效果比较好,得到许多作曲家的赞同,很快就被用进了管弦乐队中。 萨克斯·阿道夫(Sax·Adolphe,1814-1894)在大号的改进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成功地确定了铜管乐器之间的尺寸比例,形成了七种基本尺寸的萨克斯号(Saxhorn)系列,并于1845年申请了专利。因此,也有人称大号为萨克斯大号。 苏萨号(Sousaphone),也叫“扛号”或“圈贝司”,属于大号的一个种类。由美国著名的军乐指挥家、作曲家苏萨·约翰·菲利普(Souai·John·Philip,1854-1932)发明而得名,他把抱着演奏的椭圆形号体的大号,改造为圆圈状号体,并能套在身上,背着演奏的大号。既方便了军乐队的使用,同时也增强了乐队的气势。1899年发明的苏萨号的喇叭口是朝左上方的并和号体连为一体。新型的苏萨号完善于1908年,它的喇叭口和号体是分离的,使用时,将喇叭口组装到号体上,用螺丝固定,喇叭口在演奏者的头顶并朝向前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大号乐器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乐队中使用的大号,多为倍低音大号。
演奏姿势
正确的演奏姿势能使气息保持通畅,保证吹奏的质量,还能给人一种视觉美的效果。 演奏姿势分为坐姿、站姿和行进几种。 1、坐姿:头正身直,两脚分开坐于椅子面的前二分之一位置上,号口正向上方,将号体放于两大腿内侧上,左手握住号体大弯管,右手拇指套入指环,其余四指自然弯曲呈弓形,依次放在四个号键上。按键时用指肚尖接触号键的外二分之一处,起键时手指不要离开号键。吹奏时要让号适应人,不要人去适应号,要用大腿的开合调整号体升降,让号嘴位置达到适合吹奏的高度,避免出现抬头或躬腰低头去凑近号嘴吹号的现象。2、站姿站姿有抱号和扛号两种。站姿: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或根据需要呈立正姿势站立。抱号将背带挎在肩上,左手握住号体大弯管,小壁贴在腰胯部,使其能够起到支撑和承受号体一定重量的作用。号嘴位置靠调节背带的长短和两手的托力,使号体升降达到适合吹奏的高度,其他要求同坐姿。扛号是将号体从头部和右臂处套处套入,斜置于左肩至右腰处,号口朝前方,左手握住号体大弯管。号嘴位置靠调整号嘴的连接管达到适合吹奏的高度,其他要求同抱号。3、行进:行进演奏或队列表演的演奏姿势是:在站姿的基础上配合步子的走动变化或方向的转换。行进演奏时,要注意保持号体的稳定以保证演奏的质量。 4、上、下乐器动作 坐姿上下乐器有两种形式:一是先将乐器号口朝下,大弯管靠在演奏者坐椅的左侧或前方放在地上。上乐器时,左手握住大弯管的上部,右手握住有放水阀的号管把乐器拿起,让号口朝左,号体平立放在大腿上,然后右手拇指套入指环,左手用力将号口抬起后移至大弯管正常握号处,呈坐姿演奏状。下乐器动作正好和上乐器动作相反。二是先将乐器号口朝上放在体前两腿中间地上,左手握住大弯管上部,右手握在哨管的号嘴插口处。上乐器时,两手将乐器拿起置于两大腿内侧上,左手移至大弯管正常握号处,右手拇指插入指环呈演奏状。 站姿时,先系好背带挎在右肩上,号体在身体右侧,号口朝前,右手握住一键号管。上乐器分两个动作完成,第一个动作是:右手用力将号移至胸前,号口向左,左手迅速抬起握住大弯管,右手迅速将拇指插入指环;第二个动作是迅速将号口抬起呈演奏状。下乐器动作和上乐器动作相反。
下一页: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