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舞的种类和特点

作者:来源:时间:2021-06-11

  新疆舞的原创民族是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女舞姿优美舒展,男舞姿矫健有力,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等。 

  我们从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见到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的动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够显示女性婀娜的体态线条。男女成对的表演比较常见,女性的舞姿优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矫健有力。 

  新疆舞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纳孜尔库姆舞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边陲,在峻峭奇伟的天山之麓,有一片水草丰美、林茂畜壮的绿洲。这片绿洲不仅以其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十多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浩如翰海的艺术乳汁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舞人。早在隋唐时期,原出于新疆地区的“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即已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专门从事舞蹈表演的“胡旋女”也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欢迎。唐代不少大诗人的篇章中不乏对胡旋女的赞赏之词。那么,新疆舞有哪些特色?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舞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再加上昂首、挺胸、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传情达意,能表现出不同的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微颤,是新疆舞富有特色的动作,身体有规律的微颤或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舞蹈动作柔和优美,衔接自然。再就是旋转,快速多姿的旋转,常常是掀起舞蹈高潮的主要手段。新疆舞之所以色彩浓郁,别具一格,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结果。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古称西域,西通伊朗、阿拉伯,南到印度,北达吉尔吉斯大草原,是中原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本土文化的汇合点。长期的交汇融合。如“异花授粉”,更吐别样芬芳,从而形成了新疆各民族歌舞所具有的兼容并蓄,绮丽多姿的风格特色。 

  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  

  赛乃姆溯源 

  “赛乃姆”亦称“赛兰木”。据《突厥语大辞典》记载,“赛兰木”原指地名,在中亚一带。16世纪,赛兰人大批迁徙新疆库车地区定居。他们的原居地是古代“康国乐”、“安国乐”的故乡,历史上以“胡旋舞”、“柘枝舞”著名。 

   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这些舞蹈带入新疆,逐渐与龟兹地区的舞蹈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人们将其舞称作“赛兰木”,以地名为舞名。“赛乃姆”由于是在库车地区形成,因此,舞蹈中吸收了许多龟兹乐舞成分,保留了许多古典舞蹈,如“移颈”、“弄目”、“弹指”、“跷脚”等等,与龟兹壁画中的描绘完全一致。  

  随着民族的融合,赛乃姆舞遍及全疆,各地区在自身舞蹈的基础上吸收赛乃姆的特长,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赛乃姆,大约有10多种,其中以喀什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和哈密赛乃姆最典型。  

  萨玛舞编辑 

  萨玛舞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 

  刀郎舞编辑 

  简介 

  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高潮,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  

  舞蹈由来和意义 

  刀郎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具有浓郁的边塞气息和风格。舞姿开朗大方,粗犷矫健,使人欢乐,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刀郎舞是麦盖提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在很久以前,这里没有人烟,只有沙丘、碱滩、红柳、胡杨。而在塔克拉玛干地方却有一块良田绿洲,居住着一些很早很早迁移或者战争遗留下来的人。后来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宗教的传入,以及战争的影响,这块良田绿洲变成一堆一堆的沙丘,人们只好向叶尔羌河流域搬迁。 

   同时从喀什、和田、叶城、莎车等地也流入一部分寻求生活出路的人。这些按地区习惯分居成堆,形成一堆一堆的居民点,当时维吾尔族称其为”堆郎”,后来语音又转变成“多 郎”或“刀郎”。至今在麦盖提县居民中,仍有不少人称自己为“刀郎人”。   

  自古以来,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他们定周末为狩猎日,每逢这天,青年人手持长矛、木棒。弓箭一起狩猎。胜利返回后就聚在一起跳舞和演唱“刀郎木卡姆。”这里还有一部分人从事耕种,每当风调雨顺、粮丰畜壮之时,人们便围着篝火,通宵达旦 出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 

  伴奏刀郎舞的音乐叫“刀郎木卡姆”,它原有十二个套曲,但已有三个套曲失传,现留下有九个套曲。每套分五个段落,每段配有两首诗歌,加在一起,全套共四十五段乐曲,九十首诗歌。用沙塔尔、独他尔、热瓦甫、卡龙琴、艾捷克、手鼓等乐器演奏。 

  刀郎木卡姆的歌词,是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过去多以嘲讽、反抗统治者为主,而解放后,则以歌颂新时代和幸福生活为主。歌词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铿锵有力。 

  刀郎舞流传颇广,不但在麦盖提,而且在叶尔羌河畔的巴楚、莎车,在吐鲁番盆地,都可以看到刀郎舞的英姿倩影。 

  如今,跳刀郎舞已成了维吾尔群众庆祝节日和闲暇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很多体操和武术动作也揉和到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中了,使刀郎舞更加洒脱刚劲,引人入胜。 

  纳孜尔库姆舞编辑 

  纳孜尔库姆舞流行于哈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单人歌舞,以其诙谐、滑稽的内容、动作和独特的蹲步舞蹈区别于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基本动作有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型。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萨玛”舞这种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车一带。从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礼拜活动而存在。每逢库尔班节和肉孜节,便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在众人“阿拉――”的呼喊声伴奏下跳起这种粗旷、奔放、节奏强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为男子,动作简单始终贯穿一种不太快的原地低头旋转。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高潮,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纳孜尔孔姆流行于哈密、吐鲁番、部善、托克逊等地。是一种由男子表演的单人歌舞,以其诙谐、滑稽的内容、动作和独特的蹲步舞蹈区别于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乌孜别克、俄罗斯等兄弟民族,无不有其丰富优美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宝库,为新疆这个“歌舞之乡”呈献了一朵朵盛开的奇葩。为了发展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自1949年以来,国家为各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成长为本行业的专家,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