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

作者:来源:时间:2021-07-02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这样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业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中国古代有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有众人应合的下里巴人。但是进入唐朝以后,逐渐就只剩下民间歌曲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曲艺、戏曲等唱和艺术形式。现在众人的同声齐唱与混声合唱都是来源于西方,同声齐唱在中国最早是盛行在学堂里,混声合唱最早是落地干西方传教十设立的教堂里。如萧友梅、周淑安、安波、马可、卢肃、赵沨、杨荫浏等老一辈音乐家,早年都受到教会音乐,特别是唱诗班的影响。其后混声合唱也活跃在教会学校与外国人设立的合唱团里:音乐史学家孙继南找到的《文会馆志》里选抄的10首歌曲,使人们见到了山东登州教会学校文会馆;19世纪末创作演唱的合唱曲21924年燕京大学主办了北京的第一次合唱比赛。1928年上海举行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音乐比赛,周淑安指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的合唱队代表中国参赛,压倒了负有盛名的英、美、法、德等国的合唱团获得了头奖、在学校歌咏活跃的的基础上,北平的燕京清华、育英贝满等14所大中学校540人组成的合唱队,1935年5月12日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举行了中外歌曲联合歌咏会听众达数千人。 

  蔡元培、萧友梅1927年在上海创办的国立音乐院(后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创了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在该校任教的黄自、周淑安、朱英、青主、应尚能、易韦斋、韦翰章、赵梅伯、李维宁、陈洪、吴伯超等人与外籍教师培养的学生,成为了后来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1913年李叔同写作了《春游》后,又诞生了赵元任的《海韵》,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李惟宁的《玉门出塞》等合唱曲。抗日战争时期掀起的群众歌咏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合唱事业的兴旺发展,它不仅提高了众人的同声齐唱,也推动了混声合唱的普及。 

  九一八事变后家庭爱情歌曲的作者黎锦晖以抗日热情,率先写作了通俗的《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但是未能流行。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及音乐创作技巧的黄自、陈洪、唐学咏以及何安东等人,随即写作了多首更具艺术性的爱国歌曲。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混声合唱曲,经过国立音专合唱团(指挥周淑安、应尚能)的演唱,至今仍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左翼音乐家聂耳等人1934年起写作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更具有群众性的新形爱国歌曲,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等歌曲。1935年2月成立的民众歌咏会,1936年6月7日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大会唱,刘良模指挥5000余名群众合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业余合唱团等上海15个歌咏团体集会纪念聂耳逝世一周年时,吕骥等人指挥400余人合唱了聂耳的诸多遗作。10月23日鲁迅的送葬队伍中,多个歌咏团(总指挥麦新)轮番歌唱着3首《鲁迅挽歌》,表达了上万群众对这位新文化的旗手深切的悼念。 

  晋绥军在绥远民众歌咏会,蚂蚁歌咏团,洪钟合唱团、山海工学团童声合唱队等团体与独唱家、国乐队、口琴队,1936年底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援绥音乐会,门票收入除开支外都汇往绥远支援抗战。5吕骥等人1937年春天并前往绥远,辅导傅作义部队的官兵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1935年的二九运动中,抗日救亡歌曲回响在各学校罢课游行的队伍中,并在军警的镇压下诞生了著名的歌曲《五月的鲜花》(。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多支宣讲团,把《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传播到了沿途的城乡。该队在清华大学组织的海燕合唱团,以歌声鼓舞着同学们与镇压的军警进行斗争。西安事变前诞生的著名歌曲《在松花江上》,是由西安第二中学的老师张寒晖写作,由该校的学生合唱团率先传唱出来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辉煌的篇章,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深受人们欢迎并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合唱作品。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考验使我们国家对合唱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合唱作品有新的飞越,一些关心合唱事业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创作手法也不同于以前,有了新的突破。这个时期主要的合唱作品有《向往西藏》、《云南风情》、《爱的足迹》、《飞来的花瓣》等等。 
5. 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文革后期主要有《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等等。  
文革前期的大合唱主要是歌颂毛泽东,其主要有《祝毛泽东万寿无疆组歌》、《红太阳颂》、《井岗山道路》、《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人民公社组歌》等等。这业作品的数量最多,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均为歌颂毛泽东主席的,其在客观上助长了“造神”运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的大合唱主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歌曲,后期主要是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音乐。  
4. 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  
1962年在我国的上海产生了一部以西南各族人民为主题的大合唱,该合唱主要是以当时人们在山区修建水库为背景材料的《金湖大合唱》,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1960年朱践耳完成了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该大合唱的作曲家选取了毛泽东五篇和长征有关的诗词,谱写出来一个由五个乐章构成的交响大合唱,该大合唱的乐章顺序为:《六盘山》、《井岗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和《长征》。  
随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党在文艺政策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国的大合唱艺术也出现了一个转机。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在数量上有大的突破,但是大合唱的作品的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3. 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但是,1958年我们国家错误的开始了“大跃进”运动,这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家合唱艺术的发展。在这种浮夸和盲动的紊乱气氛中,合唱艺术的规律也遭到了破坏。“大跃进”时期,我们国家产生了一些联唱式的合唱作品,如《人民公社大合唱》、《人民公社万岁大合唱》等等。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容上都包含着当时“大跃进”时的“假、大、空”的印记。  
1957年我们国家的音乐家还创作了优秀的音乐章合唱曲《祖国颂》,它以优美而富于变化的旋律和宏伟辽阔的气势展现了我们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宽阔的胸怀。  
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合唱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对革命历史的歌颂,如《长白山之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长征大合唱》;一种是对祖国美好建设的歌颂,如《幸福的农庄》、《淮河大合唱》。这些歌曲的创作主要受到了苏联乐派的影响,但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的合唱数量十分多,但是在艺术上却没有比较大胆的创造。  
1956年8月我们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个事件使们国家的合唱艺术逐渐走上了创作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合唱作品。  
2. “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  
在我国,民歌合唱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一些音乐家可以有条件到全国各地去聆听一些优美的民歌,那时一些优美的民歌从边远的山区第一次被带到正式舞台上,这些丰富的民歌素材给我们国家的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灵感。二是我们在50年代建国初期,业余和专业的合唱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队员的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三是在50年代初期,外国的一些合唱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合唱节目,使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借鉴的依据,那时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等,他们的歌舞团吸引了中国艺论文联盟艺术家的眼球,使他们开始对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歌展开研究,将民歌改编成合唱曲目。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兴趣民歌合唱艺术,一些艺术家将各地的民歌改编成为一种适合合唱的形式,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在这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歌曲有《三十里铺》、《牧歌》、《新疆好》、《小河淌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传唱,这些成为当时合唱艺术的一个小高潮。  
1.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  

上一页: 《茶花女》唱法分析

下一页: 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