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十不闲莲花落

作者:来源:时间:2021-09-27

  十不闲莲花落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 

  戏曲简介 

  十不闲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脚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传统曲目 

  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于瑞风、赵翠卿、贾玉山、贾玉珍等。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单曲有《摔镜架》、《秋景天凉》、《百虫名》、《大西厢》等;彩唱群曲有《十里亭》、《小化缘》、《夜宿花厅》、《赴善会》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风》、《捕蚂蚱》等小曲。 

  表演文本 

  福禄寿喜福字儿添了来喜冲冲,福缘善庆降瑞平.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恨"字唱成"汉"音,禁忌恨。)禄星笑道连仲三元,鹿衔灵芝口内含。路过高山松林下,六国封相做高官。("六"字唱成"陆"音,上口字)寿星秉寿,万寿无疆,寿桃寿面摆在中央。寿比南山高万丈,彭祖爷寿活八百永安呐康。喜字花儿掐了来,戴满了,喜酒斟上瓯上几瓯哇。喜鹊鸟儿落在房沿儿上,喜报登科独占鳌头。 

  《花名古人名》正月的迎春独占先,女扮男装花木兰。手扶万花红佛女,替夫出征廿九年。二月里来花芽儿发,三下寒江樊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刘金定下南唐四门杀。三月里的桃花满园开,九里山前又把兵排。项羽拉着虞姬手,盖世英雄落下泪来。四月里来玫瑰花儿香,杨贵妃陪伴唐明皇。君妻入了销金帐,恰似梨花配海棠。 

  西厢记姐儿在房中绣香袋,绣出西厢诸人来。这一边绣的是莺莺女,在那一边儿绣的是张秀才。张秀才来你好呆,为何不跳这粉皮墙来,墙又高来那楼又大,姐儿把楼门大敞开。你是谁家的俏郎才,标布(当时的洋白布)的袜子蝴蝶梦的鞋。前门不见姐儿打水,后门不见姐儿抱柴。忽听门外叹声咳,姐儿慌忙走下楼来。搬了一个椅子郎君坐,金壶盛酒银壶筛。 

  八掌儿一上台来且留神儿,一边财神儿,一边鬼神儿;也有唱喜神的,那就是:一边财神儿,一边喜神儿,财神手拿着摇钱树,喜神手托着聚宝盆儿;聚宝盆儿倒有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一上来托着金人儿;金人手拿八个字念来……大伙儿问:“怎么样啦?”那人再唱:念诸位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呀,豆豆,切豆切豆呛… 

  架子曲单人唱的小段儿叫做"架子曲" 

  《一门五福》一门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满床笏,胜似那文王百子图。寿星佬跨鹤在云端舞,龙头拐杖相衬着紫金葫芦。那紫金葫芦里面飘仙气,飞出来十万八千燕蝙蝠。 

  《一上台来细留神儿》一上台来细留神儿,一边是财神,一边是喜神儿。财神怀抱着摇钱树哇,那喜神怀抱着聚宝盆儿。聚宝盆里倒有那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上坐着银人儿,银人儿手托着八个大字来吧您哪,愿您:"招财进宝,日进斗金儿!" 

  《十喜》喜得是一门五福,福禄增,喜得是二字恭喜,高挂彩红。喜得是门前倒有三阳开泰,喜得是四角齐全福寿康宁。喜得是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喜得是六(音"陆",上口字)国封相状元红。喜得是七(妻)才子禄您哪辈辈行孝,喜得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喜得是九凤重阳民安乐,喜得是当朝一品您哪十字披红 

  十二月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的薄饼卷了一个包。三月三逛了一趟蟠桃会,四月初八把缘豆儿嚼。五月初五的樱桃桑葚,六月六把《西厢》瞧。七月十五盂兰盛会,八月十五月儿高。九月九登高逛了一趟法塔寺,十月一又把包袱烧。冬子月腊月没有什么事,大年初一吃煮饽饽又把醋浇 

  《八大改行》中提到十不闲莲花落及发四喜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传入民间,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莲花落的兴盛当在清代乾隆之后,始有职业艺人出现,并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名为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十不闲莲花落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演出形式分单唱、彩唱。前者一人演唱,后者二三人分饰旦、丑两个角色,分包赶角,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组织,称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莲花落。 

  “莲花落”的表演形式起源于唐五代的“散花乐”。莲花落曲牌原是当时寺庙僧侣们咏经时所唱的一种曲调,由于僧侣们出寺募化时也唱此调,于是传入民间,流浪的乞丐们亦学唱此调行乞,莲花落的演唱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宋代《五灯会元》中已有“乞者唱莲花乐”的记载,在元明时出现了“乞食莲花落”和“四季莲花落”的曲谱,在此时期莲花落的演出形式和曲调还被吸收运用到各种戏剧、传奇中,主要曲目是《曲江池》、《货郎旦》等剧目。清朝康熙、乾隆、嘉庆等帝都喜欢听莲花落,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莲花落的演唱有大口莲花落和小口莲花落之分,大口莲花落即为乞丐行乞时所唱的曲调。其唱腔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手执牛板骨互相击打伴奏的表演;现发展为数来宝的形式。另一种是手执竹板击打伴奏的形式。虽然两种形式的伴奏乐器有所不同,但表演时内容都是“现挂”,即见景生情,现场编词。小口莲花落是清朝建都后,旗人子弟和艺人们所唱的曲调和八旗子弟演唱莲花落。主要是因为乾隆、嘉庆时期,皇宫大内的帝王们喜听喜看莲花落所致。他们所唱的小口莲花落在词句和音乐上都有较大的改进,表演和唱法都比较讲究,不但曲调已成定式。独具特色,而且吸收了流行的一些小曲和曲牌来丰富莲花落的音乐,后发展成以说唱表演为特征的曲种。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单曲”是由一人演唱为主,伴奏乐器是用一副大板和一副节子板伴奏演唱。二为“群曲”,由二人或数人演唱,演出时有简单的化妆和道具,并且还有打击乐伴奏,夹白带唱辅以帮腔,表演形式形同小戏,又称“彩扮莲花落”或“莲花落群曲”。在鼎盛时期,“什不闲.莲花落”曾做为专演到各堂会演出,常演的曲目有《秋景天凉》、《摔镜架》、《百虫名》等。由于莲花落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后逐渐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 

  “什不闲”或称“十不闲”,也叫“天平”,“诗赋弦”。在明末清初流传相当普遍,清康熙年间,《百戏竹枝词.十不闲》中写道:“凤阳妇人歌也,没一桁,若移架然,上铙、鼓、锣各一,歌毕,互击慰藉为节,名打什不闲”。这种表演形式在京东一带在各种花会表演中处于前列,据《京尘杂录》卷四记述:“内城无戏园,但设茶社,名曰杂耍班,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什不闲,以为笑乐”。可见这种表演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有深厚的基础。所谓的“什不闲”或“十不闲”是因为表演时器乐架上的鼓、镲、铙等均由艺人操纵,演奏起来手脚齐动全不得闲,故而得名。演出时需用一个“什不闲架子”,此架子构成什不闲这一演出形式的特征。架子上挂有鞭、掸、拂尘、门锣等,架子后面有锣鼓打击乐,演员一般为五至八人,(有“紧七慢八六个人抓瞎”的说法),这种演出形式人多曲活还有打击乐伴奏,十分热烈火爆,很受观众欢迎。不论是唱堂会还是在杂耍园子演出,都把它作为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演出已成为惯例。“天平”一称的由来,一说因其所唱曲为“太平调”,内容又是唱天下太平,另一种说法是因伴奏架子形似天平称而得名。又因演唱者思路灵敏,能出口成章,歌词合辙押韵,且演唱合弦,而被称为“诗赋弦”。据说“什不闲”是由“莲花落”发展而成,在佟晶心《北平的百戏》写道:“什不闲儿系莲花落,又名“京落子”。起源于乞丐要钱的小曲”。莲花落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说唱形式,《清稗类钞》上说道:“乞丐截三寸竹为两,以绳贯其两端,指捩之作声,歌而和之,作乞怜及颂祷语,亦有演故事者,名之莲花落”。而“什不闲”的表演形式已有了较大发展,逐渐演变为合演、合唱,唱词也不再是作乞怜及颂祷语,而是演唱完整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