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知识-数来宝相关知识科普

作者:来源:时间:2021-09-27

  数来宝,一种中国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数来宝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顺口溜”、“溜口辙”,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韵诵式数唱曲艺形式,由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击打节奏。最初艺人沿街说唱,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后说唱内容有所变化。传统唱词大都是即兴编唱,依一定的程式,凭借着演员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即兴创作的才能,讲今说古,夹叙夹议。 

  2014年11月11日,数来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介绍:《数来宝》本来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他们用两个牛胯骨(内行叫“合扇”)  

  数来宝拴有十三个小铃铛(俗称十三太保),头上有两个红缨,敲打着念自己编的词向商号要钱。他们站在门口左右都有规矩,分为“梭”家门和“李”家门,还有一种叫“梭李不靠”的。他们要钱非达到目的不走,如果商号态度不好或出口恶言,他们便编词骂街,一定要给钱才走,是一种耍无赖的要钱方式。但他们都很聪明,能见到什么就编什么词,虽然商家讨厌他们,但得到多数旁听人们的赞赏。商家给钱他们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节子”板(即七块竹板)的,要钱的方法和唱的词句也相同。戴少甫演出即用“节子”板伴奏。戴少甫吸收了这种民间“艺术”,经过他加工整理,改编成适合相声的形式,充实了内容,增添了许多“包袱”,也淘汰了许多粗俗不健康的词句,使《数来宝》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在演出时先和副手于俊波扮成一男一女,入活后戴扮数来宝要饭的,于俊波作商号掌柜的,这样,在矛盾互相冲突和发展中达到了艺术的高潮。 

  表现形式: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本人世界观的决定,在词句中存在不少的不健康甚至粗俗的糟粕,这是当时社会局限性所决定的,但这些不能否认他的艺术成就,他正在奋发向上探索艺术之宫大好年华,昙花一现便消失了。不良嗜好,不严肃的生活,同行的倾轧是他致死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旧的社会制度是罪恶的渊薮。这就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后起的青年曲艺演员们,更应当对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有所认识,才能更激起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下决心费大力气深刻地研究和探索曲艺的真髓,创造出更好的成绩,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为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来宝又名顺口溜、溜口辙、练子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最初是艺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铺门前演唱索钱。由于艺人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据说早在明初就有了数来宝的师承关系和13门户:北京一带有索、李、朱3家;江北有丁、郭、范、高、齐5家;江南有桃、李、杏、花、春5家。数来宝进入小戏棚演唱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比较著名的艺人有曹德奎、刘麻子、霍麻子等。 

  主要特点:数来宝艺人凭借广泛的生活知识,见景生情,即兴编唱,有的还能讲今比古,引经据典,夹叙夹议,积累了一些固定的套子词。后来吸收了对口相声的表现手法,形成对口数来宝,进一步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出现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新唱段。诙谐、风趣是数来宝的艺术特色之一。数来宝的基本句式为上六下七,上句六字为三三,下句七字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末一个字要合辙押韵,并且同一声调。两句一组,可以一组一辙,也可以连续几个、十几个句组一辙。唱句中还可以插入一些独白,如过口白、夹白等。 

  数来宝在它的演化过程中使用过多种击节乐器,如高粱竿儿、钱板儿、撒拉机、牛胯骨、三块板儿、三个碗儿、开锄板儿(又名和平板儿)等。现在普遍使用七块板儿,大竹板儿两块叫大板儿,小竹板儿五块叫作节子板儿。大竹板儿有多种打法,有演唱之前的开头板儿和演唱中的小过门儿,还可以打出种种花点儿制造气氛,有时摹拟某些音响,有助于表达唱词内容。 

  传统书目:数来宝的传统书目有《十字坡》、《杨志卖刀》等,也出现过谴责军阀混战的《直奉战》、《打南口》等书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胶东解放区流传过数来宝艺人栾少山编写的《大臭虫》、《算算帐》等作品。建国以后,数来宝在部队文艺活动中普遍流行,出现了《战士之家》、《从军记》、《学雷锋》、《巧遇好八连》、《壮志凌云》、《硬骨头六连战旗红》。 

  历史发展:数来宝已知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师承关系,北京一带有索、李、朱三家。起初是以艺人们走街串巷,向商店铺户以卖唱索钱的方式表演的。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过程。清末民初的著名艺人有海凤、曹德奎、刘麻子、霍麻子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有高凤山王凤山等。 

  数来宝的表演为韵诵式的数唱。传统唱词大都是即兴编唱,依一定的程式,凭借着演员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即兴创作的才能,讲今说古,类编排比、夹叙夹议。唱词的句式为上六下七的上下句式,上句六个字可为三、三句式;下句七个字为二、二、三句式。采用“大花辙”的押韵方法,上下句尾字要求同辙同韵(同一个声调),数唱中可穿插简短说白。 

  伴奏乐器:数来宝的伴奏乐器几经演化,曾使用过钱板儿、撒拉机、牛掀板骨、三块板儿等。后来普遍使用七块板即两扇大竹板(称为大舀)和五扇小竹板(称为节子),表演时用以击节伴唱,制造气口,衔接唱词,烘托气氛。也可在演唱之前敲击出复杂的节奏、多变的音响作纯技艺性表演。 

  传统曲目:数来宝的传统曲目有《生意行》、《同仁堂》、《棺材铺》、《十字坡》、《杨志卖刀》、《诸葛亮押宝》、《董家庙》等,还有反映军阀混战的《直奉大战》、《打南口》等故事性较强的时事新闻唱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来宝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舞台。其时,北京曲艺团数来宝演员高凤山、王学义等,挖掘、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传统曲目,并创作了《黑姑娘》、《综合利用开红花》等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现代曲目,受到观众欢迎。 

  现在作品:这一时期数来宝在北京各部队曲艺团队中也到了很大发展,山东快书演员刘学智刘洪滨等一批曲艺演员锐意革新、勇于实践,采用多道辙、大跳跃的创作手法,积极反映人民军队及地方火热的现实生活,编演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战士之家》、《从军记》、《青海好》、《人民首都万年青》、《军营新歌》、《我的弟弟》等。 

  艺术特点:有人这样说:大同三件宝,煤炭大佛数来。数来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和柴氏兄弟的创作和表演风格以及数来宝的独特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作品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富有亲和力。作品内容往往针对社会的不良现象展开情节,在幽默中批判和讽刺,让人轻松的去思考和产生共鸣。正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柴京云、柴京海的大同数来宝艺术研讨会上说:“大同数来宝的繁荣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曲艺界在新世纪一定能够再造辉煌。对柴氏兄弟的创作和表演进行很好的探讨,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将促进各地曲艺事业的繁荣。 

  十大名片之一曲苑新花、云中奇葩——大同数来宝 

  三十年辛勤培育,植出一枝全新的艺术奇葩;三十年悉心耕耘,开出一派硕果盈枝的盛景。 

  她传承了顺口溜、大同方言快板的神韵,吸纳了相声、小品、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养分,创作表演者柴京云、柴京海两兄弟,因此有了“云中笑星”的美称;拥有400个曲种的中华曲坛,从此增添了大同数来宝这一新的品种。 

  说咱百姓的喜怒哀乐,道咱大众的酸甜苦辣,褒扬时,津津乐道;针砭处,诙谐曲折。方言土语让人听着有滋有味,乡音乡韵给人感觉真叫亲切。 

  她是坊间市井中走出来的平民艺术,亦俗亦雅,大俗大雅。她给万千市民带来笑声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欢乐。一群人从此不孤寂,一座城从此不落寞。 

  她根植大同,火遍三晋,享誉华夏。全国大赛频频拿奖,舞台演绎八面开花,她让更多的外埠人看到了大同的笑脸。有人这样说:大同三件宝,煤炭大佛数来宝。此言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