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歌剧中的特点

作者:来源:时间:2021-10-07

  普契尼, 是真实主义的代表,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擅长刻画人物性格,其创作风格独特,大胆融入异国文化元素,呈现出异国情调的创作风格。旋律抒情,人物形象鲜明,注重人声与音乐旋律的结合,他剧中创造的人物大多是悲情女性,塑造了很多"因爱而生,因爱而死"的女性人物,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咏叹调。本文从普契尼生平、艺术创作特征、对女性人物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他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所创作的十二部歌剧中大部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歌剧舞台上频频上演。普契尼的歌剧继承和发扬了意大利歌剧传统,其歌剧创作在旋律、节奏、配器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尤其是用音乐和戏剧刻画悲剧人物形象堪称完美。 作为决定一部歌剧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歌剧创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直是展开戏剧、揭示内涵的重要核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艺术中,广泛流传着“真实主义”的思潮,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的贯穿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那富有创造性的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对多声部音乐那丰富多彩的技术超群的艺术处理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了十分融洽而有益于理解的交流。 

  而且普契尼歌剧中的内容朴素真切,情感真挚动人。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内容大多数表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他善于从朴素平凡的市民生活中找到激动人心的情节,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带着一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同情”之心,予以生动而具体的描绘,如《艺术家生涯》描写巴黎拉丁区一群穷困潦倒的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叙述了诗人鲁道夫和绣花女的爱情悲剧。歌剧《托斯卡》叙述画家卡瓦拉多西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歌剧《蝴蝶夫人》描写的是美国海军军官平科尔顿辜负日本艺妓乔乔桑的爱情,以致乔乔桑自杀身亡的故事。这三幕歌剧是普契尼创作中占中心地位的三部歌剧,它们的情节都单纯而直截了当,发展线条清晰而有逻辑,使观众的感情能够随着歌剧的发展而起伏。 

  普契尼的歌剧情节动人,侧重写强烈的感情,有鲜明的生活背景。如《艺术家生涯》第一幕,咪咪的娇美迷住了青年诗人鲁道夫的心,他唱起动人的咏叹调《冰凉小手》,接着咪咪以天真活泼而深情的曲调唱起《人们叫我咪咪》,表现了她初恋时的愉悦心情。在第二幕,鲁道夫因没有钱给咪咪治病而痛苦地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咪咪是风流姑娘》,咪咪就像听到了死刑的宣判一样,她唱起了悲惨的短歌《再见》,之后两人又唱起了著名的重唱《再会吧,甜蜜的爱》,表现了咪咪向鲁道夫告别时的悲痛和鲁道夫的温语相慰和他们重温旧梦,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蝴蝶夫人》这部抒情性的悲剧中,在第二幕平科尔顿回国后,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迫切而真挚的心情。 

  此外优点还有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民族特色。普契尼的创作虽然受到不同流派的影响,但是他从未脱离民族的传统,而且也从来不放弃自己的独创性,特别是在旋律的创作上,他的旋律赋予表情力量,而且很流畅,易于上口,易于记忆。普契尼使宣叙调也具有优美的音乐律动,他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因而在他的歌剧中涉及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他在音乐语言及风格方面,积极汲取和采用富有民间地方色彩和风格的旋律,使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如歌剧《蝴蝶夫人》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在《图兰朵》这部歌剧中,普契尼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赋予该剧浓郁的东方韵味。这些咏叹调也反映出普契尼最擅长的是强烈的恋情,温柔亲切、哀婉动人、生离死别的感情状态和歌剧氛围,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最主要的一点是普契尼对丰富的音乐技法和随意板的运用。在普契尼的歌剧中,音乐技法以吸收和运用当代新技术为准则,音乐语言非常丰富,特别是调式与和声方面比其他真实主义歌剧作家的作品,有很多新鲜的因素,不仅色彩丰富,而且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如用半音变化的和声表现情绪的高涨,用平行五度的和声写一定色彩的情景。如在《曼侬莱斯科》中就出现过瓦格纳式的和声及平行五度,受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影响采用全音节、附加六度和弦、增三和弦、不加准备和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以及平行进行。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一样,歌唱是最重要的因素,管弦乐一般为歌剧提供连续不断的背景,普契尼的配器十分细腻,最具特点的是在他的歌剧中俯拾即是的用器乐重复人声的歌唱。 

  普契尼作品的演唱风格,既不同于莫扎特又不同于威尔第,更不同于瓦格纳。和亨德二十七的巴洛克风格和莫扎特时期的古典风格的严格的节拍进行相比,他的旋律的伸缩性很大,经常用随意板来演唱。往往在某个字、某个音、某一句上比实际音符唱得长些,有时又短些。节拍的进行不是持续均衡的,而且在一小节或一乐句中有快有慢,音值有伸有缩。这种随意板,在运用时要适度,这种适度感乃是衡量演唱者艺术修养及艺术气质的重要标志。 

  对于普契尼的作品也是十分值得欣赏的。其中托斯卡是由普契尼创作的歌剧。作于1900年,同年在罗马首演。剧本由贾可萨和伊利卡根据萨尔多的戏剧改编。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此外还有蝴蝶夫人,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之歌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作为蓝本。亦参考了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子夫人》。还有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剧,剧本改编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的创作,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图兰朵》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该剧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最后《曼侬·列斯科》是20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意贾科萨伊利卡剧,普契尼作曲。到18世纪末,德、奥便成了欧洲歌剧充分发展的中心。 歌剧《曼侬·列斯科》于1893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至此,这部歌剧便为普契尼未来事业开辟了通途。这是极具代表作的四个歌剧,值得我们品读其中的美好。 

  总之普契尼是一位才华卓着的天才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丰富的旋律和近代的和声感。当时在音响巨大、色彩浓重的交响乐队统治的音乐世界中普契尼的音乐以其情真意切的动人风格取胜。依然注重人声的力量运用传统意大利式优美流畅的旋律同时又十分注意音乐抒发与剧情展开的自然衔接;普契尼的乐队音乐也达到了意大利歌剧史上的最高水平富于抒情的、细腻的效果和色彩与声乐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意大利歌剧只注重人声不注重器乐的状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普契尼已经根本改变了。他的许多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使十八世纪末衰颓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从而带来了意大利文化艺术的繁荣达到了这个时代歌剧的顶峰揭开了二十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