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装裱

作者:来源:时间:2021-10-25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贵画文物因此不致湮没失传。揭裱字画也称装裱字画,古老的名称叫裱褙。现代的揭裱字画行业,都自称是“苏裱”。传说是从苏州传来的手艺。 

  明代有位汤勤,乾隆时有位徐名扬,他们是从苏州来京城的揭裱字画的艺师,闻名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皇帝。他们揭裱字画技艺高超,世代相传,精益求精。 

  到了光绪年间,苏裱字画手艺之精巧,出神入化,旧字画碎破到不可分辨,甚至糟脆到呼吸即能吹散的程度,仍可苏裱如原状,可谓是业界一大绝技。 

  以前装裱的手艺是师傅传徒弟,学徒要先拜祖师爷,谁是祖师爷说法不一,有造纸的蔡伦,有造字的仓颉,有画圣吴道子,也有大儒孔夫子。学徒期间要练毛笔字,学打算盘、练记账、学画格式、形制,熟悉绫绢。 

  书画装裱十分注重内在质量,这就要求书画装裱师有全面的修养和深厚的功力,这样才能使书画家的作品更好地得以完售,从而提高艺术魅力和观赏力,在长期的合作中许多收藏家、画家、书法家都和装裱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装裱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好的形式、风格和技法,而且在整修揭裱古代残破作品方面开创了新的途径,为保留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诸如将巨幅大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及长达十余丈的《首都之春》手卷等,装裱得庄重大方,平正堂皇,堪称装裱史上别开生面的创举。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书画”,如今在书画热、收藏热的推动下,装裱业也快速发展,很多画室、画店使用了装裱机,15分钟即可裱一张画,但装裱机只能干“粗活儿”,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画,还是要靠手工装裱。 

  作为一门手艺,随着一批老艺人的去世,装裱业出现了人才断档,很多画店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手艺人,而不敢把名画拿去装裱,那种枯木逢春、出神入化的装裱故事,今天的达升人将这一神奇的装裱技术延续并将他发扬光大。     

  书画装裱总起来可概括为:根据画件实际情况与要求,确定装裱形制及装式;保护书画与装饰书画相结合;恰当处理装裱与书画之间的宾主关系。将上述原则渗透到各道工序之中,其质量要求便是评品的标准。有人简称为平、软、薄、光四个字。 

  第一,裱工精细:镶缝及各种接缝相等。画心与镶料裁切齐准,不伤画意。印章、落款不走形。天地杆配装合适包粘紧实。砑背光亮。整个裱件厚薄适度、柔软手感好。 

  第二,舒展大方:裱件的尺寸,长宽比例合理,既要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又要适合陈列的要求。 

  第三,色调谐调:画裱之后,要有整体感。冷(蓝、绿、紫等色)暖(红、橙、黄等色),适度,深浅得当。 

  第四,平整洁净:画心光洁不沾污,色无脱落,墨无洇散。关于裱件平整与否,是人们谈论最多、接触最广,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疑难症”。单从观赏效果讲,平整与否,能够说明装裱水平的某些方面。但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平与不平不能代理装裱质量的全部。首先应该平整所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气候的作用更不可低估,还有收藏问题。这几方面因素,均可以导致裱件出现不平整,因此,当裱件不平整时,应作科学分析,既不片面问罪于客观因素,也不能一概而论装裱不佳。鉴于此,平整如板保持不变的裱件是极少见的,一般讲前后弓翘10度左右的裱件,都属于平整范畴之列。 

  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原裱的绘画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以及寿命的永暂。 

  古旧书画能不重新揭裱的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裱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费很多时间,这些无疑会使古旧书画大受损伤。所以古人曾说古旧书画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许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网结带。 

  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 

  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这些按照画件形体规定的式样即为装裱形制。而每一类中不同的装裱式样又称品式或装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还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形式,如轴类之对联、屏条等。另外,尚有暂不归类的横披、镜心等。 

  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许多小的工序。 

  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 

  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 

  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 

  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 

  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 

  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网结带。 

  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