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传奇—齐白石

作者:来源:时间:2022-05-04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就是今天的湖南湘潭,他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医院逝世。 

  齐白石在1870年跟着外祖父周雨若读书,那时他常用习字本、账簿纸作画。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1888年,他又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从此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1894年,齐白石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1900年,居住于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1902年,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3个月,又与夏午诒共赴北京,途中游历了华阴、弘农润。在西安结识樊樊山,他愿意将齐白石推荐给慈禧太后充当内廷供奉,夏午诒愿为他捐个县丞,都被他谢绝了。1909年,齐白石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又在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齐白石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之后他又返回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其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这一年冬天齐白石离京返湘,在此居住一年1919年,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1925年春天,齐白石得了一场大病,昏迷了七天卧床一个多月,停止作画、刻印。又在1926年,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时,两度停止作画、刻印。1949年1月,北平解放。齐白石参加周恩来总理招待宴会。为毛泽东刻石印两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0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同年4月,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1951年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1952年,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1953年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0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齐白石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理事会主席。1954年4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8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出席首届全国人代会。1955年6月,齐白石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位画家为世界和平大会合作巨幅《和平颂》。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金,9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祝贺。1957年5月15日,齐白石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5--6月间,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医院逝世。9月22日上午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参加了公祭。 

  齐白石这一生有许多作品,他的画作中包含了他的童心也包含了他的乡情。他的作品《我最知鱼》,画着小鱼围逐钓饵,这是齐白石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77岁时画《墨猪出栏》,是因为齐白石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齐白石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因为齐白石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蜓作“黑婆子”,叫小甲虫作“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齐白石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也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他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也是农民们聊天时嘴边上的对象。这类作品,是齐白石的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民意识的自觉的表白。当齐白石画《白菜辣椒》时,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同时也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而愤愤不平;齐白石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所表示的“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正是《农耕图》中的那位老农的自白。也是齐白石对本色、本质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 

  他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齐白石的劳动生活。齐白石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那是虚假地因袭“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运,实质上那是齐白石的心态与过去的文人之间不相谐和的结局。当齐白石认定自己是农夫时候,往年储备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锋,化作了新的艺术信息,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是齐白石的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齐白石以本质、自我、变法、变意以及本质的艺术表现,才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齐白石最著名的便是他的虾,他画虾堪称画坛一绝。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齐白石的画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上一页:

下一页: 带你了解铜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