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

作者:来源:时间:2020-04-10

本网讯歌剧团,记者徐建宁)虽然在疫情期间,但学校的授课,同学们也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充满活跃感的美育歌剧课在这段期间也一直在充实大家的生活,给大家给予了心灵的洗礼,在完成作业任务的时候,你是否也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歌剧有所了解呢?   

众所周知,歌剧的发源地是在意大利。早在18世纪到19世纪,格局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不适合发展艺术门类。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歌剧才开始萌芽,并且是一种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慢慢开始演变。经过了不断学习,在几十年发展中,这门高雅的艺术无论是从引进国外优秀的歌剧作品数量来说,从国内原创的歌剧作品来看,这远远的超越了萌芽时期数量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歌剧在创作形式上也有了新的思维模式。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任何一种手法,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洪湖赤卫队》由张敬安、欧阳谦叔曲,1959年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

《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雅化趋势,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和《原野》。  

   

疫情期间大家齐心协力为湖北加油鼓气,为中国加油鼓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今后可以做出贡献。而在繁多的学习任务之中,多听歌剧也是一种提升自我境界修养和放松的科目。用高雅艺术去充实生活,缓解压力,得到美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