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中国民族乐器鉴赏古琴
作者:来源:时间:2020-03-07
曲径通幽--中国民族乐器鉴赏古琴
琴之为器,德在期中,重器之中 以琴最优。
古琴,是一门有着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乐器。琴因清、静、淡、远的音响色彩引人无限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历代文人皆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来抚琴修身养性。
物有盛衰而此不变。琴为何物?无言而心悦,以虚静推与天地,通万物。习琴,必先起恭敬,修习大德,然得其灵。千年的儒家和道家文化 ,修习的是圣贤品德,练的是心性。对千年的文化要有恭敬之心,对师长要有尊师重教之理。一心一意心对了习琴才能其所然。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丘明、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古琴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琴史·拟象》中言:“琴之为器,隆其上以象天也;方其下以象地也;……高其前以为岳,命曰临岳,象名山峻极,可以兴云雨也。”由此可看出,古人造琴,是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的。
琴面与底板: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尺寸: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宽约六寸,象征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容纳宇宙天地洪荒;厚约两寸,按两仪(阴阳)。
琴徽:琴面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居中最大的七徽,是谓闰月。
七弦:古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分属金、木、水、火、土,从音乐属性讲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两弦相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声,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悬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挂在高空的象征。
琴头:“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琴尾: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琴底: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孔,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凤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
琴腹:琴腹内,头部有暗槽,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音色:古琴可弹奏出三种音:泛音(如天)、散音(如地)和按音(如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三才”之和合。
人们还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龙池、凤沼、龙龈、雁足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将天地间美好事物和古琴发生联想,以表达自己对琴的热爱,也表达出琴人愿与琴和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岳山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既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龙池”和“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而古琴上的这些名称亦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谦虚平和的道理,是对琴人的一种期许。希望琴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放低姿态摆平心境,使自己达到平和宽容的境地。
古琴中有山(岳山)有水(琴弦),这其实是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审美意趣:见山立志,遇水生情,仁者喜山,智者喜水。水发源于山,“岳山”上的琴弦就像条条河流一样流淌不息。经过一年的时间(十三个徽)到达司水之神——龙的口中(龙龈),经过“龙龈”后缠绕在“雁足”上,汇聚于“足池”之中,流向“龙池”、“凤沼”,完成一个循环,依此回环往复生生不息。上善若水的审美观在此有了很充分的体现。
一张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时间、有空间,它包含着天地之道与万物之和。
“乐者,天地之和也。”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它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自古“君子无故,不撤琴瑟”,更代表了一种人文情怀与民族传承。
唐代造琴专家辈出,仅四川雷氏一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雷文、雷盛、雷俨、雷绍、雷震、雷焕、雷会等,还有张越、郭谅、沈镣、冯昭、李勉等名手。他们的实践和创造使古琴形制、结构发展完备[6];在工艺上,取材和设计、制作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给后世留下来一大批优质的古琴。从现存的古代名琴来看,也是唐代音响和制作水平最高,如最有名的“九霄环佩”、“鹤鸣秋月”等,都是唐代的“雷琴”。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造琴经验,还设置有官办的造琴局,制度有了较统一的规定[7],在制作上是以雷、张古琴为主要模式的。北宋的《断琴记》就说:“愚窃学古法,尝造新琴,大抵以张、雷之琴为式,其声亦粗可听。”但在制作技术上还是有所发明,有其特色。后世所称:“唐圆宋扁”,是从琴体上来说的。在音响上一般认为:唐琴如钟磬,宋琴如钟鼓。宋时制琴名手有朱仁济、卫中正、金道、陈道、马希亮、马希仁、施木舟、龚老、梅四等。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造琴法的文字著述。如北宋时琴书收录的《断琴记》(“断”字疑是“斫”字的讹误)、石汝历的《碧落子斫琴法》(以下简称碧落子)、南宋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中的造琴法等。这些著作大都切实扼要,不尚空谈,确实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还保留了唐代的一些经验。至此,中国造琴传统的主要成果业已大备。
元代沿袭宋制,严古清、朱致远是这时期的杰出代表。明代制琴名手有祝公望、张敬修、方隆、惠祥和宁王朱权、义王朱祐宾等,但琴制渐趋狭小,与唐宋相比,无多进展,而且有些宝贵的经验还丢掉了(如舌穴)。
清代几乎是造琴技术史上的空白时期。晚清到民国年间,杨时百、徐元白等取法唐人,琴制渐宽长,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
总的来看,唐宋两代是我国造琴技术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此时,所造出的琴大都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发音优美、宏亮,是我们了解中国造琴传统的最直接的实物资料;切实详备的著述,则为我们研究和继承传统提供了重要文献。因此,唐、宋两代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
传统琴制主要是基于音响、演奏、技法和造型美观而设计的。纵观旧谱与传世的名琴,虽样式多样,但无非是以项部、腰部向内弯曲为常规。其余多属这种形式的变形。现仅将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或在音响上有较突出特点的古琴造型,略择数种,分述如下。
(一)伏羲式
图样最早见于《太古遗音》,造型宽裕古朴,项、腰各一半月形弯入,琴首略大于肩或同宽,肩的位置不超过一徽,岳山在项中(见下图)。此式较常见。在杨时百所藏五十三张琴中,伏羲式占七张。而其中音响最好的“无上”琴两张,都是伏羲式。杨称其:“声大而远,与诸琴异”。现代琴家吴景略先生,也说伏羲式声音多宽宏,可能和岳山的位置、项部短而弯的曲线及肩部髋而靠上有关。旧谱中虞舜、师襄、列子、革子等大致可归入伏羲式一类。
(二)仲尼式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创制。项、腰二处略呈方折凹入,形制显得质朴端方(见下图),声音清雅纯正,这种造型,古琴中最为常见。杨时百所藏五十三张琴中,仲尼式竟有二十九张之多。从现有经验看,此式以肩部在二徽半初高音区较好;肩部在三徽者,高音区显细紧。旧谱中伶官、古瓶、昭美等式,大致可归于仲尼式一类。
(三)连珠式
连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创制。该式于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造型玲珑精巧(见下图)。旧谱称其发音清亮。顾梅羹先生曾仿制连珠式制新琴,声音多清亮圆润。但此式琴的制作每有变通,如“飞瀑连珠”等,项、腰第二个弯入趋尖势;“琅石泉”琴于肩、项部各作五连珠。这些都属于连珠式的变形。
(四)落霞式
落霞琴名初见于《洞冥记》汉武帝见:“庄女从东来,弹落霞之琴”。该式琴两侧边作对称的波状曲线(见下图)。现存最早的落霞式琴是唐雷威所制“彩凤鸣岐”。杨时百先生极为推重,谓其“声音绝佳”。已故琴家管平湖先生在一九五九年新制两张都是采用此式,声音宏亮。据吴景略先生经验,落霞式琴声音大多宽宏。
(五)月型式
琴书都称月式琴师旷创制。该式琴翅作月形(见下图),与常琴不同。唐李勉所制有名的“韶磬”,就是采用月形琴制。杨时百得拓本仿制二张,据称:“制成后坚脆中有松透之音,宛如击磬”。
中国古琴的造型各异种类繁多,既不可墨守成规,也不死搬硬套;不丢掉传统,还能师心自用,斫琴师而是应在深刻了解、掌握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使之有所发明,有所前进。《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灵公乃召师涓,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曰:不如清徵。平公曰:愿试听之。师旷援琴一奏,有玄鸟二八来集,再奏而列,三奏而延颈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师旷曰:不如清角。师旷一奏之,有云自西北来,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
今天的人们是否相信这样的描述呢?
上一页: 民乐团||“云”上相逢亦相知
下一页: 心中有乐,随处都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