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中国民族乐器鉴赏古筝

作者:来源:时间:2020-03-19

  曲径通幽——中国民族乐器鉴赏古筝

国乐飘香美在千年民族器乐沁润乐者心灵。她醇和淡雅又温柔敦厚,听音赏乐方使其妙悟。

   

古筝来自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从应邵的《风俗通》2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应劭《风俗通义》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C调或A调较少使用。

   

从古到今,古筝的外形构造一直在不断的改变。近些年来,由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古筝音乐的普及,乐器的需求量增大了,生产古筝的厂家也越来越多了, 因此,各种老式的、新型的古筝;各种形制与弦制不同的古筝都在全国各地流传。例如:有儿童古筝和成人古筝,有S型古筝和平头型古筝,有景泰蓝镶嵌古筝和螺钿镶嵌古筝;有新红木古筝和老红木古筝,有紫檀木古筝和花梨木及硬杂木古筝。古筝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总体上可划分为四类:丝弦古筝、钢弦古筝、尼龙缠弦古筝和转调古筝。

1、丝弦古筝

   

丝弦古筝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早期弹筝人多用这种古筝,其特点来自于乐器所系的蚕丝弦。这种弦发音淳厚、柔和,音量较小,用它来弹奏古曲,朴实、典雅。然而,早先使用的丝弦很容易磨损或断弦,有许多不便之处。后来,随着钢丝弦的普及,用丝弦的人越来越少了,用的人少了,厂家也就不怎么生产了。现在,如果有人想在国内市场上买到一定数量的蚕丝弦,恐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作为练习用的乐器,这类古筝意义不大,所以,现在市场上基本买不到这类古筝。

2、钢弦古筝

                

钢弦古筝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十八弦筝。该类古筝的特点也出自于乐器所系的钢丝弦。钢丝弦有它自己的魅力,它的声音清亮而富于韵味,可以说是独具一格。这种弦曾经深受弹筝者的亲睐,至今,仍有许多人喜欢。现在许多专业的弹筝人和地方上的民间艺人,仍用钢弦古筝来弹奏地方风格浓郁的乐曲。当然,用钢弦古筝来弹奏某些力度大、速度快和和声密集的音乐时,又暴露了它的金属声过于明显,余音过多的不足之处。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古筝艺术上的发展,演奏技巧复杂了,音乐表现力也丰富了,因而,人们对乐器音量、音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弹古筝人开始选用尼龙缠弦筝。但是,人们也还意识到钢弦古筝的优点,并没有抛弃它。

现在一般乐器店出售的古筝多为各种尼龙缠弦古筝,钢弦古筝不多。如果要买钢弦古筝,可以到专门的乐器厂家去定制。另外,如果在乐器店买不到专门为古筝而制作的钢弦,也可以根据弦线的粗、细程度,用杨琴弦代替,其效果也是不错的。

3、尼龙缠弦古筝

                         

尼龙缠弦古筝是目前海内外最常用的古筝。其形制有二十一弦筝、二十三弦筝、二十五弦筝等。尼龙缠弦古筝在外形构造上较丝弦古筝和钢弦古筝有较大的改进,筝身的各个部位结构更加科学、严谨。它的声音保持了醇厚、柔和的特点,同时,在表现明亮和富于韵味的音乐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弦的张力大了,但尼龙缠弦很牢固,既不易断弦,也不易张锈。由于这种古筝适应的音乐作品风格较广,使它在各种程度的弹筝人当中有很多的拥护者。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奏音量强、力度大的作品,特别是演奏现代作品方面,尼龙缠弦古筝是最佳的。

4.转调古筝

                             

现在乐器店销售的尼龙缠弦古筝多为二十一弦古筝,这种古筝适应较广,初学者和只为考级而学古筝的人,选择购买该类古筝非常合适。

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经过改良的筝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品种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大筝全长2米左右,小筝全长130厘米—150厘米左右,筝柱高约5厘米。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始,音域达三个八度。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利用余弦的抑按可弹奏出七声音阶。

改革筝的种类有: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   改革的转调筝有: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 。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研制。筝的转调部分,是通过脚踏音健,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中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载弦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3)营口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这两种转调筝在全国相当流行。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脚踏转调筝可转十二个调。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苏州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通过踏板的变化,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变化,达到转调的目的。

  

  

                                       

1957年,赵玉斋向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提出加大筝体、增加琴弦的设想,于是第一台21弦筝便诞生了,它是现代古筝的雏形。后经赵先生的建议,乐器厂又开始研制转调筝。1959年研制出了全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创作了《四段锦》,《庆丰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国家其他党政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大会闭幕式上,全国音协主席吕季同志在讲话中称《庆丰年》的创作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音乐评论家李凌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对赵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庆丰年》的诞生,为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古筝的发展从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首次运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山魅》(徐晓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李萌邱霁袁莎周望刘乐宋心馨等为代表。多年来,这些演奏家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使筝这件乐器走向了世界。

   

     古筝是古老的汉民族弦乐,属弹拨乐器。在汉族传统乐器中,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感染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作曲家可以借助古筝畅抒古意。《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出水莲》……或夕阳西下,渔歌飞扬;或高山飞水,空谷回音;或田田荷之韵,姿态万万千……曲曲古筝韵,悠悠女儿情。那风送清香,那脉脉含情,弄筝之女,如此优雅,如此佳境,令人难以忘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轻嗅风香,弄弦而歌古香古色。

  

   

   

   

那雨声、那小巷、那女子……或苏堤春哓,或断桥残雪,西湖的媚态,几分神韵,几分飘渺……抚弄古筝,湖光山色,聆听神曲,云水禅心。感受优雅的意境,回味无穷。静品细读此文,一颗烦躁漂浮的心,也随之沉淀下来。

                        

古筝的魅力自她外形古朴,音似千年而来,始于无限遐想。轻触琴弦聆听乐音曼妙,恰似一路走来与琴相伴,虽磨破手指却教我坚韧。失落的时候,她可以让我们重拾自信。孤独的时候,她却总能相伴。琴音渐起,隐隐约约,穿越时空的岁月苍茫。仿佛一切都已静止,暗香四溢,乐声让人沉浸在清幽无暇的广袤天地,所有的喜怒哀乐、离愁别绪烦闷不安、都能幻化袅袅余音于我而言这就是古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