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流派与特点(一)
作者:来源:时间:2020-05-01
京剧唱腔流派与特点(一)
/余派/余叔岩是余三胜的孙子,后拜谭鑫培为师。他多方学艺,用功不懈,尤其得益于谭派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终于自成一派。
余的嗓音略带沙音,但清醇甜润,富于韵味。这种嗓音被称为「云遮月」即时露锋芒,回味无穷。他讲究高音立、中音荡、低音苍;并能做到高、中、低音区的转接圆满自如,是一般演唱者不易做到的。余的头腔共鸣运用尤其好,有青云直上之感。演唱运气足,吐字「喷口有力,咬字收音富于弹性。特别是「擻音」的运用,为其一大特色。
他的演唱常常「一块板到底」,不求曲调旋律的较大变化和花哨,以及各种多变的力度、速度处理,而以行腔的流畅,节奏的韵律感取胜。余的这种腔调及其唱法,成为同辈与后来者的基础唱法。
/言派/言菊朋初唱为票友身份,专学谭派,曾从名票红豆馆主(溥侗)和琴师陈彦衡等名家学唱学戏。33岁下海参加专业演出,后因嗓音发生变化,不得不另辟蹊径自创新路。
言的中、低音区发声较松弛,高音则较纤细在音区的衔接上不可能像余派那样用气的贯-和行腔的流利。这样,他采取了强调不同发声共鸣部位和音区的跳接、用气的断连和粗细的对比、咬字出音和行腔轻重力度的对比等,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言的唱法非常强调字音的准确,不仅注意到字的四声调值音高和趋向不同,同时也注意到了字的音长以及音强上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加大了阴阳声的调值差,故而他的唱腔的腔格旋律常常不同于一般的唱腔。他的这种唱法,曲调旋律上音与音距离越远越能突出他的字重腔轻的特点。相反,音的级进就易磨平而不能显示其唱法的特点。
言派的润腔技巧也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顿音和颤音的运用,结合力速的变化,在行腔上就表现出刚柔相济、顿挫分明、抑扬有致、纤巧婉转的特点。
言的最大贡献应该说在于新的腔调创造上,无论从腔调旋律的摆字、结构、旋法等各方面,对传统腔调都有较大的突破。从现在来看,这种新的腔格旋律已成为京剧腔调上富于特征的方面之一,即使脱离了他的唱法,仍不失为优秀的曲调旋律。
/高派/高庆奎初宗谭派,后来根据自己嗓音高宽脆亮的特点,吸收了孙菊仙、刘鸿声等实大声洪的唱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
高的嗓音条件好,音域宽音区高,力气充沛,他的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迁回缠绵的长腔,使人有一听为快、酣畅淋漓的感觉。例如,娃娃调的唱法很能发挥其高耸入云的唱腔风格特点,在长腔中跃入高音,立音效果挺拔有力。他多用京音,喷口与牙、喉音的运用有力,整个唱腔明快流利、清朗秀润。
高不仅嗓音条件好,而且能演老生、武生、花脸、老旦等多种行当角色,同时很注意唱情。有人说他的嗓子能「化妆」,即音色的变化丰富,以表达各种不同的人物情感。
/马派/马连良8岁入喜连成班,先学武小生,后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学老生。21岁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老生。后又求教于王瑶卿,通过刻苦努力,广征博采而自成一家。
他的嗓音条件较好,发音松弛,音色出众,又善于控制声音,收放之际操纵自如。他很注意行腔的灵巧、潇酒与漂亮,对唱腔常作不同速度、力度的处理,例如,速度上的紧凑与舒缓;节拍上的闪板、过板、反拍、切分等运用;力度上的渐强、渐弱等对比,其变化十分多样别致,充分发挥音乐技术处理手段的优势。在这一点上他和余派的腔调「一块板到底」显然不同。
他所演唱的腔调流畅华彩,音程的级进多,装饰滑音、上复倚音以及虚字垫衬等运用也较多,因而形成了一种轻松、俏皮、灵巧、潇洒的演唱风格特征。在这一点上又和言派、高派的腔调不同。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戏曲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