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上的“江湖十八本”
/江湖十八本/该说法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多是各剧种、声腔(在民间班社“跑江湖”演出时期)对民间广为流传的、受观众普遍认同欢迎的一些常演剧目的统称,是各剧种、声腔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观、演之间约定俗成的一个称号,实则也是对各自流行于时的看家戏的一种总结。
在旧时,“江湖十八本”多被各班社用来作为体现自身竞争力、装点门面的“招牌”,譬如会声称自己“江湖十八本,本本皆全”等,能否尽数演出“江湖十八本”也就成为了检验班社规模、能力与专业度的一大衡量标准。因时期、地域以及剧种的不同,“江湖十八本” 的实际包含内容会有所差异,当然有些地域及剧种之间也会相互借鉴交流而有所类似。
“江湖十八本”中的“十八本”,在剧种发展初期往往都是具体所指,即实实在在的十八本戏。而有些剧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流行剧目逐渐增多,已不止“十八本”,但是仍会沿用这一传统说法,这时“十八本”也就成了约数,实际上就是民间流行剧目的一个代称。

/粤剧“江湖十八本”/即《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台山》(一说为《五子登科》)、《六子归》(一说为《六月霜》)、《七资眷》(一说为《七擒孟获》)、《八阵图》(一说为《八美图》)、《九更天》(一说为《九里山》)、《十奏严嵩》、《十一辆铁华车》、《十二金牌》(一说为《十二寡妇征西》)、《十三童子封王》(一说为《十三妹大闹能仁寺》)、《十四国临潼斗宝》(一说为《十四载再世姆缘》)、《十五贯》、《十六面铜旗阵》、《十七年马上王》、《十八路诸侯》。(后又衍生“新江湖十八本")
/川剧高腔“江湖十八本”/即《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替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弯钗记》(《被白蛇》)、《白鹦胡》、《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
/江西戈阳腔“江湖十八本”/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绍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风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乌盆记》。
/山东曹州郴子“江湖十八本”/“曹州梆子”是“山东梆子”的旧称,其“江湖十八本”为《春秋配》、《虎丘山》、《千里狗》、《金台将》、《百花咏》、《富贵图》、《老边庭》、《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玉虎坠》、《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二进宫》、《天赐禄》、《马龙记》、《梅降雪》。
/浙江禁剧高腔“江湖十八本”/即《古城会》、《七星针》、《白鹦哥》、《合珠记》、《葵花记》、《芦花雪》、《槐荫树》、《金瓶和》、《三元坊》、《白兔记》、《卖水记》、《红梅阁》、《鲤鱼记》、《白蛇传》、《双比钗》、《全拾义》、《双贞节》、《双鹿台》。
/浙江禁剧昆腔“江湖十八本”/即《荆钗记》、《琵琶记》、《金印记》、《摘桂记》、《白蛇传》、《火焰山》、《通天河》、《花飞龙》、《铁冠图》、《兴周图》、《金棋盘》、《摇钱树》、《太平春》、《双狮图》、《九龙套》、《双比钗》(双本)、《内琵琶》(双本)。

/浙江禁剧乱弹“江湖十八本”/即《粉红郎》、《白鹤图》、《三仙阁》、《三代荣》、《四平山》、《玉麒麟》、《珍珠串》、《莲花阵》、《金兰阁》、《合连环》、《九更天》、《龙风钗》、《悔姆缘》、《绣驾鸯》、《玉蜻蜓》、《日旺牌》、《奇双会》、《绣花球》。
/福建梨国戏上路流派“十八棚头”/剧目多反映人物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纠葛,以宣传封建忠孝节义为主题,包括《苏秦》、《苏英》、《程鹏举》、《米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明》、《赵盾》、《孙荣》、《蔡伯嗜》。
/福建梨国戏下南流派“十八棚头”/剧目多为忠奸、善恶斗争题材的公案戏,方言本色和“泥土味”较为突出,包括《苏泰》、《梁激》、《吕蒙正》、《范胜》、《龚克己》、《岳森》、《刘秀》、《刘永》、《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郑元和》、《何文秀》、《田淑培》、《双秋连》等。
/福建梨国戏小梨国流派“十八棚头”/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以生旦爱情戏见长,反映少男少女情爱或历尽磨难、终至和谐的悲欢高合故事,包括《吕索正》、《刘知运》、《郭华》、《董永》、《蒋世隆》、《高文举》、《宋祁》、《葛希谅》、《朱弁》、《教子》、《陈三五娘》、《韩国华》、《江中立》、《杨文广》、《潘必正》、《张君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