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身形美的基本规律
/身形美的美学原则/
形式美的一般法则,有对称、均衡、整齐、对比、统一、节奏等等,它们都是形式美的客观标准。戏曲动作的形式美,除了要求韵律、节奏感之外,舞姿要求超脱直线和平面,追求具体的立体感的「圆」(包括圆弧)。
「圓」的形式美贯穿在身段的全方位:要求手臂伸展时,腕与肘、肘与臂间的角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动作的过渡路线也要求「圓」,如跨腿、云手这类最基本的身段动作都要求「圆」;腰部、颈部都要伴随小幅度的云手式的「圆」的晃动线路,并具有节奏感,胳膊和手指经过的路线都要求呈圆弧形。即使细小的生活动作,到了戏曲舞台上也要「圆」。
/身形美各关节规律/
/脚趾方向与人体角度/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身体的角度要「斜身绕步」,演员的两肩不要与观众席(舞台沿边)平行,即侧身对观众。
脚趾的角度关系到身体的角度。达到侧身的要领是:在台步站定前,前脚先脚跟着地,脚趾向身体内侧转动30度至45度再着地,后脚在跟上,这样可使身体得到偏向观众侧30度至45度的效果。
[忌]在台步站定时,全脚随意落地,这样就无法再转动脚趾的角度。
/两胯、腰椎「三点」向上提/兩胯骨和后背的第四腰椎这三个「点」要向上提,可避免臀部下坠,使台步、圆场腿脚灵便轻松。
/两肩、前胸「三点」向下松/两肩关节和前胸要向下松,使气息不堵在胸口,避免端肩,影响形体美感。
/两肩与两时「四点」要反向拧/由于侧身,两肩的位置有前、后(相对于观众),比如左肩在前,左时就要向后拧;右肩在后,则右肘就要向前拧。
[忌]左肩在前,左肘也向前拧,成「一顺边」,并且忌两肩、两肘这四个「点」在一直线,这样会使上身与两时成平面。

/膀臂圆弧状/无论静态的亮相或动作的过渡,膀臂都保持圆弧状,以时为圆心,膀与臂之间的夹角要大于90度,小于180度。[忌]膀与臂成一直线(180度)。
/膀臂要「悬空」/手膀、手臂不要紧贴身体,要悬空。[忌]「夹膀子」。
/手腕花/手心向上,以手腕为圆心,手指由上至下向胸前转360度圈。反之,手心向下,手指由下向上转动360度圈。要领是手指转圈时,要用中指「带头」转动,手腕的灵活度,起到装饰美的作用。
/手腕提和压/动作起势是提手腕、压手腕的过程。
/颈椎与后脑部上提/颈椎向后脑部上方呈抛物线状,同时下巴内收,不能伸出。[忌]颈椎向前或向后「断折」。
/腰部带动上身与肩/所谓「腰」,指两个大胯至胸肋之间。上身的动作都应由「腰」部的动作来带动,使身段具有韵律感。要注意,是用腰部带动上身的肩、时等,而不晃动臀部。可先坐在椅座上练习。
程砚秋先生特别重视腰的运用:「身法掌握的好不好,要看一个演员腰上的基本功如何。无论任何身段都得用腰带动,甚至一个亮相也需要拿腰找。」
/提侧腰/人体的姿势美感还来自提侧腰,侧腰是指腋下至大胯间的部分,人体向左或向右「弯」,并不是直接向下倒,而应该是「提腰」,即将左侧腰或右侧腰向上提「长」。如果提左腰,则得到人体向右「弯」的姿势;如果提右腰,则得到人体向左「弯」的姿势。
「提腰」与「倒腰」的区别在于「倒腰」时,胸肌、腹肌等是松懈的,而「提腰」时胸肋肌肉是积极绷紧的,使形体显得既婀娜又挺拔。
/亮相的全身配合/亮相时,需要头部、颈部、眼神、手腕、腰部和腿脚的全面配合。亮相前,先要「提腕」,手指、手臂都放松,头部要向亮相的反方向「移转」约30度,眼睑放松(下垂至台口)。亮相时,头部的转回角度约45度,提眼神,梗颈部,翻压手腕。腰、脖子、眼神、手腕同时到位,节奏要「脆」,力度按规定情境而定,同时,腰部也要配合拧动。
训练亮相,尤其是武戏的亮相,必须与锣鼓经配合,亮相前的节奏,是一种诗化的弹性的延续,延续时间的长短,以演员与鼓师的默契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