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经典名段《贵妃醉酒》

作者:来源:时间:2023-10-25

 京剧经典名段《贵妃醉酒》

十大京剧经典名段有:《贵妃醉酒》、《窦娥冤》、《借东风》、《捉放曹》、《文昭关》、《野猪林》、《铡美案》、《罗成叫关》、《西厢记》、《桃花扇》

京剧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看"国剧”之称,各种京剧名段即使是不听京剧的人也会有所耳闻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人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荣宠,本是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随后知道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致大醉,后来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情难自禁。

此剧 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 。可惜梅兰芳拍摄京剧电影《贵妃醉酒》时虽然功力深厚,毕竟已年过花甲,对高难度动作有所改动。所幸梅派艺术后继有人,令该剧仍然常演常新。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该剧的突出特征是载歌载舞,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细致入微地将杨贵妃期盼、失望、孤独、怨恨的复杂心情一层层揭示出来。如杨贵妃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便各有不同: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酒杯缓缓地啜;第二次是不用扇子遮而快饮;第三次是一仰而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开始时她还怕宫人窃笑,因而故作矜持,掩饰着内心的苦闷;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最后到酒已过量时,心中的懊恼、嫉恨、空虚……便一股脑地倾泄出来。再如三次"衔杯"的动作,也将杨贵妃从初醉到醺醺醉意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这些歌舞化的动作,也体现出杨贵妃骄纵任性和放浪的性格内核。

京剧中的诸多旦角流派以及各地方剧种也有此剧的演出,但从流行程度而言均无法与梅兰芳相比肩,即便是曾有评论认为的"南欧北梅"(据称梅是美中见醉,欧是醉中见美)的欧阳予倩的版本亦未能真正流传下来。

主题思想京剧《贵妃醉酒》取材于中国唐朝帝王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部分人生经历,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华美的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该剧不以情节取胜,它细腻生动地以难以比拟的优美,表现了杨贵妃这个绝代美人由喜悦到烦闷的心境变化。它从封建帝王最亲近的妃子身上,揭开了封建制度一个黑暗的角落。

艺术特色

《贵妃醉酒》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程式动作基础上的舞蹈与唱,但它们同时也都是生活里的行动,如行走,上、下桥,看鱼、驾查和看雁,不过,这些动作与人们真正生活里的所作所为不一样,它们都比生活夸张,是美化了、舞蹈化了的。这一类的动作和身段在京剧舞台上比比皆是,如进门、关门、拆信、看信、骑马、坐轿等等。这些动作大多用来叙述故事,但也常常用来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

该剧剧情虽然简单,但场面宏大。流动的仪仗,纷繁的舞蹈,精美的服饰,大段的唱腔,丰富的伴奏,令观众目不暇接,耳不暇听。而且其唱、念、做又是平衡发展的,一字一腔、一招一式都充满了诗意,充分体现了古典京剧所追求的“中和"之美。一出写醉人醉态的戏,自始至终充满美的线条和韵律。

音乐赏析

(贵妃醉酒》是歌舞并重的戏,唱腔是一条主要的音乐线索,衬托舞蹈动作的胡琴曲牌是另一条主要的线索,它们交替出现,构成音乐的主体。说白与锣鼓点是对属的、过渡性的,没有种文意义。很多不同的胡琴曲澳中贯穿发展的四平调唱脑贯穿起来了.音乐中交织着主题再现(回旋性)的原则、对比的原则与变奏性的原则。全剧音乐中有比较复杂的调性调式变化,给音乐以向前运动的动力。声乐与器乐的对照加上调性调式的变化,构成全剧音乐曲式结构的轮廓。唱腔是表现杨贵妃的心情由闲适喜悦到烦闷怨愤和她由端庄矜持到醉后失态的最生动的表现手段。"四平调"不断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性质,终于面目全非。结尾的“四平调"和开始的“四平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贵妃醉酒》的“四平调”可以说是《贵妃醉酒》专用的腔调,具有极独特的曲调与少见的句法变化。(贵好醉酒》的音乐除去上下场部分之外,可以分为二人大段落。第一、二段以声乐为主,第二段以器乐为主,有调性调式等等变化,好像一个插入的对比段,形成一个具有三部性的结构。大段落中还可划分出小段。随着剧情变化,各个段落各有不同的作用与不同的性质。

 

衍生作品

2002年,梅葆玖等根据梅兰芳原作《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改编成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始由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合作演出,以大布景、大制作闻名于世,是京剧改革的一个方向和尝试。2011年,由中国动漫集团联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京剧大师梅兰芳经典片段《贵好醉酒》改编的水墨动画短片干春节黄金档期分别在央视少儿频道和央视戏曲频道滚动播出。该片时长4分钟,是国粹京剧与国粹水墨动画的一次结合与创新。

追本溯源

京剧《贵妃醉酒》的剧情可以远溯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根据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许姬传的研究,《贵妃醉酒》来源于明末传奇《磨尘鉴》。也有学者认为是源自清初传奇《长生殿》,《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词与排场,虽与《醉酒》不同,但基本情节类似。王芷章先生在《中国京剧编年史》里考证过《醉酒》的来源: 光绪十二年七月(1886年)“汉剧花吴鸿喜由湖北来京,投余紫云搭班,头天演《杨妃醉酒》,为《醉酒》入京之始。关于《贵妃醉酒》舞台剧,一种观点认为该剧起源于昆曲《醉杨妃》,另一种观点是,徽班进京、徽汉合流的时候,艺名为月月红的汉剧艺人吴丽卿在北京徽班“四喜班”表演过汉剧《贵妃醉酒》,京剧《贵妃醉酒》则由其改编而来。根据叶慕秋1936的文章《论贵妃醉酒与跷工》首先踩跷演《醉酒》的是余玉琴,然后是水仙花,踩跷渐渐成为当时演该戏必采用的路子,后来路三宝开大脚片演出刀马旦之风,王瑶卿、王慧芳等人相继采用此法。

上一页: 戏曲团介绍

下一页: 中华瑰宝,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