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毕业实习感悟

作者:来源:时间:2019-07-16

  从第一次到一次次,前进 

  /语言文化学院15  姚建梅 

 

  第一次接触官微,乔老师问:“你想去沈阳日报编辑部吗?”我说:“我不敢,我怕我做不好。” 

  第一次去编辑部,被王老师留下来写稿,一个本子一支笔,让我写我校的著名景点,我抓耳挠腮、生编硬凑最终也没有写完。 

  第一次在编辑部开会,王老师问:“你会排版吗?”我说:“我刚学,不太会。”那时候我已经会排版,却怕自己做不好而说自己不会。 

  第一次被分配采访任务,“你的第一个快递是什么,有什么意义”,那时在学校几个快递点乱窜,慢腾腾的走在小道上,想要上前找快递小哥搭讪,然而还没有上前,被人看了一眼,自己又默默放弃。那一次的任务很简单,但我在学校里磨蹭了许久,最终还是对陌生人下了手。 

 

 

  我总是怕第一次,总是不敢;不会,不去尝试,可是编辑部在后面一推,我也还是走了下去。 

  第一次我写的稿子在官微上发出,我守着手机等着微信发出,看着自己的稿子,一遍遍得看。之后隔几分钟又进去看看阅读量怎么样,留言多不多,点赞量多不多。看着自己的稿子恨不得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看,这是我写的,厉害吧。” 

  很多不敢尝试的事情都在官微试了一遍,最开始的“第一次”已经变成了“一次次”,当初和我一起实习的人,有的走了,有的仍旧留着,我依然在那里。 

  那时候我已经能够熟练地写稿、采访、发稿,每天守着官微后台,和朱老师一起校对,一点点的仔细看,确认无误后,准时发消息。消息发出后,自己先转发、点赞、评论,再继续等着别人的留言,回复、精选。一天天的过下去,看似耗时而繁冗的事情,只让人得到了满满的认同感。从心底里冒出一个声音告诉你:“你行的。” 

 

 

  大四到来,面对实习,我匆匆的去了很多地方面试,有面试上的,有落选的,最重要的是,没有我想要的。这时朱慧颖老师问我:“你想去沈阳日报实习吗?”我仍旧回:“我怕自己做不好。”我怕自己做不好,给老师丢脸,但最终我还是去了。 

  在沈阳日报实习,更多的是和老师们一起去各种场合进行新闻报道。实习期间,我和婷婷两个人跟着一线记者直播,辅助主播直播的顺利进行。 

  “眼里有活”,长辈、老师总是这样嘱咐我们,怎么叫眼里有活呢?反正我们两个实习生是不知道。最开始只是跟着老师们去报道书画展这类活动,直播是全程的,一个多小时,只要开始,主播就开始直播,我们需要做什么,就看我们自己了。书画展,讲清主角、意义、优秀作品,介绍一下参观的盛况,录出参观者的感受,邀请大咖们说说看法、评价一下作品,一场直播就结束了。最开始让我俩去帮忙,几乎是全程“站着”,我们只能做帮忙找找观众,帮忙注意需要讲话的大咖在哪里,适当时候把人请过去。去一次采访活动,我俩似乎就是“看客”。 

  之后直播的形式改变,由全程直播变成了视频、图片、文字结合的图文报道。第一次参加图文直播,禹墨姐让我们一人准备一些问题,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多简单,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完事。可是,一个新闻难道就要这些基本要素吗,其他填充内容哪里来呢?如何深入报道?图文直播会一直跟着报道几个小时,这些问题就够了吗?谁会爱看呢?怎么提问问题,这本身就是个问题。还有需要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找不着答案,找到答案的问题又怎么确定它的真实性呢?一个个问题堆积在一起,考验着我的智力。 

  作为一个纯写稿、排版的人,拍照、录视频?拍照角度、亮度,拍照注意事项,这些坑我全部都踩了无数回。抛开拍照是否美观,光是照半张人脸,活动横幅要全部,拍到一些禁忌点,我就踩雷无数。每一次上传图片,听到最多的是请注意一下你的图片,这张不行,那张也不行。 

  在报社实习期间,无数的经验我都是踩雷踩出来的,有些事,没有第一次,就不会有接下来不会犯错的无数次,愿今后踩雷少一点,眼睛亮一点,向着不会踩雷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我从实习中悟出的道理。 

    

    拓宽眼界 增长见识 

  / 语言文化学院15级刘婷婷 

 

  今年4月初,我结束了在沈阳日报新媒体中心实习的旅程。当走出报社大门回望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去年夏天刚到这里报到的场景。相同的地点却蕴藏了不同心情。我的心情从当初的紧张兴奋到现在的淡然不舍,在这里经历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上映。 

 

 

  去年715日,我正式到沈阳日报新媒体中心报到,在主任和我们部门的主播的帮助下,办理了门禁卡。主任让我认真看沈阳日报微信公众号每天发布的文章,并想一下选题。由于刚开始不了解沈阳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版性”及报道范围,报了多次选题都被否定了。当一个人总被否定了的时候,就会不断怀疑自己。我心情很低落。后来主任给我一个练手的机会,把我们拉进记者工作群里,让我们学习他们的采访方式和表达方法。根据他们提供文字信息和图片编辑一篇微信。 

  我搜集到其他相关信息,在第二天中午12时之前发给主任预览,并得到了主任的认可。我很开心,低落的心情得到了安慰。这篇微信我们部门微信编辑也做了并准时发布,我将两篇微信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认真的分析我的还缺少什么。发现编辑做的微信在内容上更丰富,将前几天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合,排版风格上也与我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就以这篇微信为例,不断改正。 

 

 

  后来我们跟着新媒体中心的禹墨姐做直播,在直播之前通常会准备资料,并准备采访问题,确保直播的质量。第一次单独和禹墨姐出来做直播的时候特别紧张,总怕犯错误。结果还是出现了问题。那次是直播参加郎朗国际音乐节,我一直紧紧跟着,注意和她的配合,但是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到直播时手里拿的直播用的小件设备不见了,直播结束时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都要崩溃了,怎么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后来幸好找到了,从此暗暗发誓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尽管那次直播效果还不错,但当时着急、无奈的心情我不想再体会了。 

  之后,我们在新华社辽宁分社现场做了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实时报道的直播,做了“小职业折射大时代”系列直播,认识了宠物医生、瑜伽教练、网红、水果商等各行各业的人;参加了两次京沈高铁试运营的直播,分别到了朝阳和通辽。还到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高校去直播,见识了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直播是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走出去,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万象。可以说,这些实习经历扩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 

  最后一次离开报社,我不禁感慨感谢自己的选择,感谢自己在学校校官微的磨炼,让我有机会在沈阳日报新媒体中心实习,也让我收获了成长。我会带着这份自信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