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海坝村第一个考到外省读大学的本科生
绿岛校友杨德强毕业反哺故乡
作者:来源:时间:2019-04-12
本网讯(影视传媒学院 昭通 慕白)1990年出生的杨德强,作为云南彝良县荞山镇海坝村的青年学生,2011年考入沈阳城市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习,成为他所在村子里飞出为数不多的金凤凰。这位个头不高、模样俊秀、浑身散发青春活力的小伙子,在绿岛没有虚度时光。他在认真学习专业的同时,为改变那个生养他的乡村做着一切努力。大学毕业后,他更是选择回乡创业,在红土地上谱写他的青春之歌。
我是绿岛的大学生志愿者
进入绿岛之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杨德强参加了志愿者组织,并与校内的志愿者频繁交流,积累起了不少公益活动的经验。在大二的时候,他和同学共同发起创立了公益支教团队——中国旅行义工支教组织,专门开展寒暑假、长短期支教活动。他把组织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支教点,就选在了自己家乡的海坝村小沟小学。“因为当时已经有留守儿童的概念了,我们就想以大学生的名义,利用寒暑假教他们唱唱歌、跳跳舞,学习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给他们丰富一下假期生活。我把团队组好以后,第一个支教点就带回到我的小学来支教,这样志愿者可以吃住在我家,也方便志愿者去上课。”
来到支教点后,杨德强和参加支教的同学一道,对教室进行了打扫、清洗、消毒,又在附近村民家里找来木板搭起了简易的课桌。这样,一个支教点就应运而生了。
支教点做了一个假期,在当地反响特别好,附近不管是上学的的还没上学的孩子都来了。志愿者支教一个月来,让孩子们学到不少新东西,比如说跳舞、唱歌、学外语等,家长也来看了,感觉确实做得不错。杨德强对孩子们的家长说,以后的假期我们还回来支教,家长们鼓掌表示欢迎。
有了第一次支教行动后,杨德强和同学以及广大社会爱心人士一道,又把中国旅行义工支教组织的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到辽宁、云南、贵州、甘肃、河南、广西等九省自治区。在他热心于公益的时候,同村村民发生的一件事,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让他为改变家乡而努力的想法愈加强烈。原来大三的时候,杨德强回到村子里,一个村民跟他讲:他出去打工到了城市里,有时一个人要从工地到市里看看,要带很多铁钉放在兜里边,边走一段路,边把铁钉钉到街道旁的树上。因为他怕不认识路,回来就找铁钉才能找回打工住的地方,原因是他一个字不识的,又不好意思问路。杨德强当时就想,哪怕他认得一百二三十个字,也能够看懂街牌不至于钉个铁钉当路标。
乡亲们在杨德强的带领下共同致富
毕业辞掉工作回乡创业
2015年大学毕业后,杨德强把支教组织的相关事务移交给了团队的管理层,自己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义工支教志愿者。当年的9月,杨德强受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的邀请,入职公司负责公益事业项目实施。在公司颇受器重的他却在2016年9月,辞掉工作回乡创业。杨德强说:“其实我一直都有一个创业梦,也对农产品比较感兴趣。当时因为去到山里面扶贫助学调研了很多农产品,发现家乡很多农产品质量特别好,但是因为缺乏一个销售渠道,很多吃不掉的就烂掉,所以觉得很可惜。我理解城市和乡村的一些想法,所以对接起来的话可能会更容易一些,于是我就说我回来帮助贫困村建立一些销售渠道,让家乡的农民尽快致富。”
作为海坝村小沟小学第三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同时也是第一个考到外省读大学的学生,好不容易毕业了又回到了山里,而且还继续与土地打交道,遭到了对杨德强报以厚望的家人反对,也让周边村民颇为不解。但家人终究拗不过倔强的杨德强,勉强同意他回家乡创业。
由于从小受家乡天麻种植的浸染,杨德强上中学时就掌握了天麻种植的技术,还曾独自成功种出过天麻。毕业回到家乡后,杨德强把注意力放在了天麻种植上,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在自家地里种起10亩天麻。杨德强曾工作过的深圳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对他特别好,杨德强在筹钱买烘干天麻设备时,他听说后说,你不用筹钱了,我直接给你买设备送去,到时候你把天麻卖了再给我钱就行。2017年1月,不满足于小规模发展的杨德强与人合伙注册了公司,在销售自家天麻的同时,也以优惠的价格收购同村村民种植的天麻,并进行加工销售。一年下来,天麻销售净利润就达10多万元,杨德强实现了创业的开门红。种植天麻的村民收入也翻番了。
创办公司,开发旅游带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8年3月,杨德强创办了云南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网络,通过体验式销售、网上营销等方式营销天麻。闲暇之余,杨德强还辗转云南昭通各县区,选择收购果农种植的苹果、脐橙、李子、羊肚菌、竹荪等优质的农特产品进行营销。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杨德强抓住城镇化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政策机遇,利用好腾挪出来的土地,扩大天麻的种植规模,同时培育自己的“强哥的自留地”品牌。在让公司发展得更好的同时,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取得更好发展。
彝良县荞山镇海坝村因种植天麻而致富。但在杨德强眼里,对于一个经济富裕起来的村子,还受困于长久形成的一些陋习,他开始尝试着让家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杨德强一方面积极参与义工支教志愿者服务;一方面不时的发起组织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以乡村游的方式,吸引外地游客到家乡体验农家生活,以此推动乡村面貌的改变。
对此杨德强说:“我最终的目标就是把家乡建成桃花源式、很自然的乡村。让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玩漂流、赏花,还可以住在很乡村化的民宿,也可以体验农耕,让山里面的村民跟在城市里生活的游客交流、沟通,开拓村民的眼界包括思维方式与生活理念。”
中国旅行义工支教小组在我校白卿宫门前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