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课无过场——不一样的Wifi学师团
作者:来源:时间:2018-05-09
互联网应用学院引入“学师”概念,充分利用高校晚自习进行学生共享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连续两年开展的学师课程,以全媒体传播专业群建设为导引,持续开展具有时代前瞻性、突破性的新兴媒体课程。
学师从专业基本的教学计划之外,围绕当下主流需求的新兴媒体,开展以图片拍摄与加工、视频剪辑与包装、H5互动类营销传播等课程,展开最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学师课堂。持续两年的教学,共有近500名学生受益,学生呈现具有创新性的影像作品、具有社会传播力度的微信公众平台作品等。今年,由夏添老师指导的项目《WiFi学师团——不一样的晚自习》获得辽宁省2017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优秀奖。
妙计打通知识泉,桃李争妍
作为学师团最初的发起人,学办副主任夏添最初的想法就是不想让晚自习停留在表面,相比于盲目被动的学习,他更希望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学习更加实用的专业知识。他找到专业课老师,挑选专业技能突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学师”,走上讲台,与低年级同学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和专业技能。
在整个项目进行中,课程是流动的,学师也是流动的。每周一、二、四晚上上课,授课内容包括微信排版运营、Pr视频剪辑、Ps基础教程、Excel基础应用、静态H5制作等。大一学生任选其中一天,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门课程学习。每个学师班20名学生,小班教学,保证了一对一、手把手教学。不仅如此,学师团协助专业教师开展教学,负责参与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在专业学习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作为“过来人”,学师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既可以解决同学们课上还没有消化的知识难点,还能够根据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真实掌握程度,向专业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让学生对老师、对课堂不再有距离感。
学师开课,与教师共建新生课堂
“做学师,我们是专业的。”新学期,李朝晖等12名学师进行了开课汇报。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迟永芳和吴欣怡等专业教师也来到现场,并针对每个学师的课程提出建议。李朝晖想在课堂上添加互动性微信,这是一种借助“i排版”、“秀米”等第三方平台,以空白文章通过点击显示文字或图片、读完即焚、图片拼接等模板、弹幕模板为主,与阅读者之间产生互动的新的微信排版模式。这个想法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吴欣怡老师对H5制作也提出了建议,她希望学师能挖掘H5的深度,淘汰一些比较落后的第三方平台或软件,丰富课堂内容。
学办副主任夏添认为,学师不仅帮助学弟学妹学习知识,授课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还可以辅助专业老师的教学。迟永芳主任表示,“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这一次汇报,不仅是我们指导你们学师,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些新鲜的东西,明白现在的学生都在玩些什么,对我们的教学也很有帮助。”
学师团开课前,增加了专业教师审课环节,教师把脉学师团所授全部课程,保证了学师课堂的教学质量。侯雁汇在PhotoShop课程汇报中,把授课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她详细介绍了PhotoShop各个菜单栏的作用、利用图片介绍了“钢笔工具、魔法棒、磁性套索”等不同抠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环境。迟永芳老师认可该课程的设计,“这门课能够较好地衔接教师课上的教学,让我惊喜的是,侯雁汇同学语言幽默生动,连我都要为她点赞。”
除了专业教师审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学师课后经常和同学们在蓝墨云软件里交流,答疑解惑。学师课以一个月为结课周期,月末设置结课考试。学生需要按照学师的要求,制作一版微信、独立PS一组图片等等。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需要重修,直至顺利结课。
换位体验,从学生到学师的转变
16级国贸二班的樊楠大一选了李朝辉学师的微信公众平台课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她对微信公众平台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制作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文艺咖啊》。通过“三行情书”、“2018新年愿望”等在年轻群体中具有共鸣话题的留言征集,她用音频、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每期的精选投稿。其中《手写三行情书,笔尖上的情愫》的阅读量一个小时破千。
现在,她自己也成为微信平台制作课程的学师,将个人心得传授给学弟学妹。从学生到学师,樊楠更清楚学弟学妹“学不懂”的问题症结。她对于学师课的理解是,不仅仅教会低年级学生如何制作微信,而是让他们在一个月短短的四节课中,亲身体会微信带给自己的那份成就感。
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小蚂蚁编辑器、135编辑器等第三方软件,并借助这些软件,有机结合大段的文字和图片,让同学们站在读者的角度,点评微信。“任何一篇杂乱无章的文章和一些毫无构思的图,在优秀编辑的手中会化腐朽为神奇。”同学们看到排版的魅力,对这门课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之所以采用这种授课方法,源于她曾经的学生身份。“做任何工作都没有捷径,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她理解学生的心理,也就更容易“对症下药”,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应用学院“学师”晚自习制度,通过开设兴趣特色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学,主动学”,不仅提升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让朋辈亲密辅导,互动学习,更强化了专业学生可转移能力,共建“互联网+”传媒人才。
对外交流中心记者 穆琳/互联网应用学院16级
张媤涵/会计学院17级
上一页: 学霸养成记:守得云开见月明
下一页: 从大一唱到大三——记热爱音乐的男生宋欣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