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校园戏曲情——访绿岛戏曲之星蒋晓萍
作者:来源:时间:2018-04-19
2017年,蒋晓萍蝉联我校戏曲之星称号。戏曲让这个学播音的大二女生着迷,也让她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年前,一首京剧《沙家浜》把蒋晓萍带入戏曲世界,从此她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戏曲是陌生的,是老辈人才欣赏得来的艺术。但对于蒋晓萍来说,咿咿呀呀的唱词却很新鲜奇妙。高考冲刺阶段,《卜算子·咏梅》、《苏三起解》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戏曲缓解了当时备考的压力。上了大学后,蒋晓萍在选课时看到美育中心的戏剧艺术团,她毫不犹豫地加入戏剧团,再续戏曲情缘。
“戏曲是需要童子功的,要从娃娃时期就开始培养,戏曲演员的辛苦与付出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说起来,蒋晓萍高中快毕业才走进戏曲世界,半路出家的她深知,戏曲单凭一腔热爱远远不够。“我一上台,懂行的人就知道我是业余的,我的唱腔和那种从小就吊嗓子的专业戏曲演员差距很大。”
在很多人印象中,戏曲扮相大多考究华美,演员一亮相,举手投足间尽是戏。蒋晓萍的手机里也保留着她自己各种舞台造型的照片,“观众看到演员在台上涂着粉彩,水袖飘飞,婀娜身姿。但这头饰越是好看就越沉,每次训练的时候我都被头饰勒得缺氧,实在受不了了,就让老师帮着抠一下。”蒋晓萍坦言,舞台下的功夫最考验人,她每天都做功,喊嗓子,练身段,从教室到训练室,蒋晓萍走得并不轻松,却走得异常坚定,“即使要超过十年的功力才够格穿戴那身行头,我也要拼一拼,那是我的梦想。”
很快,戏剧团指导教师刘佳鹭注意到这个用功的女孩,她选蒋晓萍做戏剧团的班长,通过严格的考试选她进入戏剧高水平团队,让她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与戏剧相关的知识。让蒋晓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刘佳鹭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唱词里说的是一段段人生,而演员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在一出出戏中,通过唱念做打,演绎人情冷暖。”当然,这是戏曲演出的最高境界,懂得这个道理是蒋晓萍加入高水平团队一年以后的事了。
更多的时候,刘佳鹭让蒋晓萍自己唱,她则在一旁听,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就指出来,一段练习结束再和学生讨论如何提高。刘佳鹭在唱本上把可以再提高的地方和难处理的地方都标注出来,这样蒋晓萍就可以按照正确的唱法练习。在刘佳鹭的精心调教下,蒋晓萍进步很快。最难能可贵的是,刘佳鹭非常注重让自己的学生即兴发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唱段和声段,相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师生在一起练习的时候反倒碰撞出更多火花。
其实,蒋晓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舞台经验。“一开始唱戏的时候我完全放不开,观众一多,自己唱戏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尴尬,这让我非常苦恼”。让她绕不过去的是,戏剧表演是一个既夸张又细腻的过程,夸张就需要在舞台上短时间内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情景,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语言到位,脸部表情也要戏足,以此达到表演效果。而细腻又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恰到好处,不能表现不足也不能太过,这个“度”让刚踏入戏剧表演的蒋晓萍难以掌控。通过观看大量优秀艺术家的演出录像,再对比自己的训练视频,蒋晓萍逐渐摸索出戏曲表演的一些门道。
为了兼顾学业,蒋晓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戏剧。晚上休息的时候,室友们都在追美剧韩剧,而她总是戴着耳机,跟着《卖水》的旋律“咿咿呀呀”地哼唱。室友的style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蒋晓萍的耳机里依旧循环播放那首《卖水》。“可不要小看‘咿咿呀呀’的练习,这需要有非常足的气息,而且还是从丹田练出来的气息,如果气不够强,是唱不出来的,因为唱腔是不能断断续续的。”就这样,蒋晓萍唱了一学期的《卖水》,凭借京剧《卖水》剧目成功入围央视全国高校才艺电视选拔大赛声乐组决赛。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蒋晓萍校内苦练内功,走出校门,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去年,沈阳工程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举行《国粹京韵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我校戏剧团接到邀请,蒋晓萍代表我校参与演出。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因为专业课比较紧,蒋晓萍只能利用周末去沈阳工程学院走台、彩排。她的角色很小,每次只能在舞台上跟着主角跑,一练就是一天。但蒋晓萍从未抱怨过,在她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从来都没有给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大与小,即便再小的角色,也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唱词,让观众看得有戏。”更加幸运的是,蒋晓萍在参演的过程中,得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弟子安云武老师的指导,受益良多。
戏曲给蒋晓萍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在唱戏、品戏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我很享受这段学戏生涯,也乐在其中。”对于刚20出头的她来说,这就足矣。
对外交流中心记者 龙小梅/语言文化学院16级
刘艳/酒店管理学院17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