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专访:博众家之长,筑文化高地!
作者:来源:时间:2019-08-22
2018年5月25日,沈阳城市学院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政府新闻办探源工程发布,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辽河流域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为了探究当时的人文风貌,树立辽河精神文明的自信心,沈阳城市学院从2016年召开第一次专家论证会开始,密切关注着辽河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在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中校董事局主席、校长徐伟浩说道:“大河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辽河文化研究中,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大有所为。身为辽河儿女,我们对辽河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到无比自豪,身为辽河儿女,我们更能为新时代辽河文明大放异彩有所作为。沈阳城市学院作为辽河流域的一所新兴大学,我们有热情、有信心,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的建构,致力于为新时代辽河文明的再次闪耀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沈阳城市学院辽河文化研究院的建设集合了一大批省内外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集合优质智力资源,共同围绕辽河文化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力争构建国内知名、省内权威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辽学”研究体系,打造辽河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为推动辽河流域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同时,辽河文化研究院也负责筹建全国第一家以辽河流域文化为研究和展览对象的高校博物馆——辽河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史的脉络为主线,以辽河流域文化创新成就为亮点,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真实反映历史,突出地域特色,注重设计创新,强化陈展效果。作为校办专业性地域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在整体上紧紧围绕辽河文化主题,讲述“辽河故事”。
三年以来,沈阳城市学院在辽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下面让我们与辽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超一起,跨越时空的限制,探寻别样的精彩文明。
对话李超副院长
对话一
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构建辽河文化学术高地是出于怎样的初衷?
李超
成立辽河文化研究院的宗旨是服务沈阳城市文化建设,再宏观些,是服务辽宁省的文化建设,增强辽沈人民的文化自信,为省、市相关部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提供资政服务,包括对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开发等。我院刚刚向辽宁省申报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基地项目,就是为此而作出的努力。
很多辽宁人对自己的文化不够了解,不了解就会不自信,文化不自信就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状况,所以希望辽河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可以为提升辽宁文化、塑造辽宁精神作出一份贡献。
对话二
2018年5月25日,沈阳城市学院曾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辽河文化研究院将从几方面实现新时代辽河文明的再次闪耀呢?
李超
当前研究院的首要的任务是要继续深入辽河流域文化的研究,挖掘辽河文化宝藏。目前,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考古研究、历史研究、资料的收集等还存在很多空白,亟待我们去填补。
第二项任务是要整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发布,在国内和国际“发声”。要让更多人认识到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认识到辽河文明是与长江、黄河文明并称为中华三大文明起源。我们研究院在这方面将有很多的作为。
第三,加强研究院方志馆建设,不断丰富馆藏方志。一个地区的方志记载着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水文、地理、历史等全面的综合信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建设一所拥有各地方志的方志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院在这方面勇于担当,不但要搜集省内各市、县的方志,还要搜集周边省份各地的方志,最终目标是要扩大到全国范围。
为提高其学术使用价值,收集完成后研究院要对方志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一个方志数据库,让更多学者可以很容易地使用该资源。
辽河文化研究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学术平台建设。虽然目前省内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但分散在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城市,缺乏一个可以增进交流和联系的学术平台。我们研究院希望填补辽宁这个空白,把省内外专家聚集在辽河文化研究的大旗下,使辽河文化研究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此外,未来研究院也会在文化产业综合开发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院目前正着手于一项将环境治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行整合开发的项目,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对话三
我们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未来将如何丰富辽学文化研究内容,拓展它的知识维度?
李超
我们目前取得了不同形式的成果。首先,我们已经成功召开了两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研究院成立的2018年5月25日,并于当年的10月份成功举办了高峰论坛。目前我院正在筹备第二次学术年会,计划于今年9月份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专家交流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项成果是我们汇集出版专家的学术论文、著作。我院计划推出自己的研究丛书,填补省内此类学术出版的空白。研究院会开拓出发表言论的渠道,博众家之长,让更多的学者可以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第三项成果是科研课题。去年我们成功获得市一级的科研项目并顺利结题,今年我们在申报省一级的科研基地项目,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项目,这些都是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成果。现在正在建辽河文化研究馆,开馆时间大概是在今年十月左右,这样就有了一个实体馆,方便在省内进行研究展示,将来这里还有可能变成一个省内的文化教育基地,或者是成为提升辽宁精神的重要窗口,这些都是重要的物理性成果,对我们来说这个成果就是扎扎实实的。
还有,我相信,即将成立的方志馆将会是辽宁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如果想建设一个学术高地,没有学术资料的累积就没有多大发言权。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在努力,藏书是一步一步累积的,现在这一步已经扎实地迈出去了,我们争取建立一个省内数一数二的、权威的学术方志类的藏书机构。
对话四
沈阳城市学院采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语言文化学院如何在进行辽河文化研究学术高地建设时,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
李超
首先辽河文化研究院建设之初,语言文化学院的师生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比如首先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方面,我们把它做实,也就是说,让汉语言专业能够切切实实的把这个东西当成练兵的一个平台,一个实战的项目。
参与进来以后,他们学习的内容由专业老师来进行指导,对上交的作业和一些创作的成果,我们来进行质量的把握。我们现在手里面有大概57万字的古籍,都是非常学术性的,亟待把这些古籍变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白话文。所以说,我们对老师,尤其是对古代文学这方面的专业需求是非常大的,这是他们参与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提升他们自己的科研实力。
这种切切实实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辽河文化的建设当中,务实不务虚,做实不做虚。它是实打实的要求你们来做一些事情,对学术能力的要求会很高,受益人是学生。
对话五
您曾说过要建立“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建立”是否会更好的帮助我们为辽沈地区不断输送高层次人才?
李超
我想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求学治学的严谨,都应该成为一个口碑。辽河文化研究院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注重学术、强调学风,我希望能够把研究院的这种精神传递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身上。我们聘请了那么多的专家,都是研究了一辈子的学者,在研究学术方面,他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作风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相信随着研究院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聘请的专家越来越多,我们能够在沈阳城市学院建立起一种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会影响到你们在座所有人。所以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将来会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同学,这种潜在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想在这方面,语言文化学院应该被我们的学校所重视。
对话六
您刚才说过,在今年的10月份左右,我们的辽河文化博物馆会有一个开馆仪式,您能否透露一下在辽河文化博物馆里我们能了解到怎样的辽河文化,或者是在辽河文化博物馆里将展示怎样的成果吗?
李超
一提到博物馆,大家可能印象中是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历史遗迹、名人的书法字画,这就是博物馆构成的必要元素,但其实我们现在要做辽河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它不是历史,我们将来在辽河文化的博物馆里面,展出的东西都是围绕文化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我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跟全校的师生们剧透一下: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我们辽河文化的独特性、渊源,以及它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辽河文化博物馆就是要让每一个来参观这个博物馆的人认识到,原来辽河文化跟长江、黄河是并生的,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当中不可或缺的。
现在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辽河文化博物馆路还很长,但是目的没有变,还是希望能够特点突出、风格明显,具有很强的文化提升作。关于是不是要有琳琅满目的展品,比如古玩、文物、器具,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但是我们有的别人没有。
我想这个博物馆会更吸引青年参观者。因为它将来展示的东西都会运用3D、4D、全息投影等现代化技术,而且信息量很大。在那里面,会有很多动向的视频、图片、文字,有3D的投射,还有互动性。
辽河文化研究院将集合一大批省内外文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集合优质智力资源共同围绕辽河文化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力争构建国内知名、省内权威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辽学”研究体系打造辽河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为推动辽河流域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文字/视频:李思同 李欣雨 唐冰 朱建华 赵琬舒 李欣竹 王艺蒙 李璟嵩(2018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指导教师:乔睿、杨帆
摄影:门中卫
上一页: 中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沈阳城市学院召开
下一页: 社会实践|绿岛学子的暑假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