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新时代新绿岛⑤|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培养“优秀”

作者:来源:时间:2020-07-28

  

 

  沈阳城市学院,一座屹立于绿岛森林公园中的高等学府,风光与文化相伴融合,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于是,“绿岛”便成为沈阳城市学院的浪漫称谓。

 

 

  【培养名片】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沈阳城市学院探索构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职业情境化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专业布局与培养体系  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化教学  应用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模式标签】

 

 

  专业布局与培养体系:学校本着“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发展原则,根据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校内专业布局结构,近年来,增设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戏剧影视导演等行业产业急需的专业,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需求,突出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对接辽沈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了为智能制造业培养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人才专业群,为旅游产业培养特色旅游与智慧酒店管理人才专业群,为新媒体产业培养大数据舆情分析与全媒体传播人才专业群,为现代建筑产业培养建筑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专业群,为影视创意产业培养文化创意与影视产品制作人才专业群。各专业群服务面向明确、专业交叉融合、资源平台共享,形成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布局与培养体系。

 

 

  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立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要求,让各专业确立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要指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并形成的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体现课程设置的前置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把岗位能力的形成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包含满足职业持续性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以及快速适应职业环境的可转移能力。

 

 

  实践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分组学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和动手学;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在成绩评定上,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将课堂表现、小组报告、实验实训、个人作业、阶段测试纳入过程考核,鼓励教师采取项目设计、课程论文、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能够检验学生能力形成的考核方式。目前,在已开设课程中,设计小组学习任务项目2000多个,实验实训项目1000多个。学校为各专业群投资兴建了集实验、实训、实战为一体的职业情境化实践教学平台,包含9个实验实训中心,88个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达4.75万m2。获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辽宁省试验示范教学中心5个。

 

 

  应用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围绕类人机器人、BIM技术、新闻传播、影视产品创意、辽河文化、酒店品牌建设、现代商务管理等七大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构建了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应用研究体系。建立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10余个职业类别、覆盖750多个岗位的实训。建立新松绿岛类人足球机器人工程中心,为学生搭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实践教学平台,承接机器人设计、智能系统相关等技术咨询及培训。建立绿岛BIM工程中心为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打造数字建造技术平台,为辽宁省建筑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建立绿岛舆情研究所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政务新媒体市场调研、新媒体运营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建立全景式教学酒店打造特色旅游与智慧酒店实践教学平台,为蓬勃兴起的旅游业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成立绿岛环境资源研究所、辽河文化研究院服务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内立项753个,参与学生7049人,参与指导教师303人;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2项,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62项,学生获批专利27项,发表论文195篇。

  总策划|张红太

  策 划|夏添

  文 字|费广彬 朱慧颖

  制 作|崔婉婷 韩雨轩 高晗 刘刚 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