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师生在第六届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14项
作者:来源:时间:2021-02-01
(本网讯)近日,由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评比活动结果揭晓,沈阳城市学院师生荣获4个大类共21个奖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沈阳城市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本届展演活动以“奋斗·创新·奉献 ”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用艺术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沈阳城市学院展演的活动项目和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与中国共产党同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梦想同行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远大理想抱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勇于创新创造,开拓进取、甘愿奉献,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品味的人生境界。
艺术表演类包括了无伴奏合唱、管弦乐合奏、管乐合奏、群舞、朗诵、小品。
由无伴奏合唱表演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建立新中国的历程。朴实的歌词、滚烫的旋律,表达出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鼓舞和激励着几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奋勇前进。
沈阳城市学院张睿老师对此曲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原曲的基础上改编为合唱中最难的演绎形式,无伴奏混声合唱版本。对演唱者的音准、节奏、演唱情绪、声部之间的平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林晓芳老师带领沈阳城市学院绿岛合唱团的同学们集训11天,从最初的熟悉歌曲旋律、识谱、打节拍、分声部练习到最后的合排,经过师生们的齐心协力,最终以六声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完美的将歌曲呈现在观众面前。
伴随着民族解放的前进号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歌曲铿锵有力的旋律,抒发了抗日战士们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诉说着新中国成长的艰辛故事。
由管弦乐合奏表演的是《战台风》。文化之大,学而无界。古筝独奏曲《战台风》形象分明,气势磅礴,清悦委婉,如泣如诉。作品在舞台表现上探求新的组合形式,保持音响的多元性,大胆使用铜管、打击乐等非常规演奏技法获得夸张的演奏色调和音响效果,不断追求中国民族器乐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召唤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吃苦耐劳精神,启发大学生要为自己的青春梦想而励志奋斗。
由管乐合奏表演的是《勇往直前进行曲》,这首进行曲的节奏较快,曲调高昂。此曲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与中国共产党同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梦想同行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远大理想抱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勇担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勇于创新创造,开拓进取、甘愿奉献,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品味的人生境界。
由群舞表演的是《辽河曙光》,以辽河文化为历史背景,描述了辽河演变的历史过程,河流由源头分支,河道异常弯曲,经过千里流淌,汇聚成河,并且繁衍出一个民族。
舞蹈中,辽河传说中的红山“女神”,带领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创造出流芳后世的远古文化,后人奉为红山“女神”。
沈阳城市学院舞蹈艺术团将文化故事融入当代舞蹈元素,用舞蹈艺术形象填补了考古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空白。
朗诵《我是一个兵》,这是军旅题材作品,根据两位朗诵者在大学期间入伍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情真意切,有感而发。朗诵节奏、舞台走位、灯光设计、音乐烘托相互之间配合协调。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按照文稿内容划分层次,结合舞台调度,在不断变化之中,充分的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节奏变化。
小品《红苹果青苹果》,它讲述了在一个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的夜晚,大学生来来独自一人来到高铁站,准备南下深圳,弃学打工。胡老师得到消息后,在第一时间赶到了高铁站,拦下了来来。交谈中胡老师了解到,来来的父亲体弱多病,他不忍心再让自己的学费成为父亲的负担。面对这样一名学生,胡老师应该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呢……
艺术作品类的包括了绘画、书法篆刻、设计、微电影。
这是由白文秀绘画的中国梦百年潮。
《中国梦百年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华表、红旗、戏曲、纹样、天坛、鸟巢等中国传统建筑,用珐琅工艺再次创作组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别样创新,是一幅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文化装饰画相结合碰撞,创造出的奇妙之作。
这是由刘天宇绘画的海峡无中线。
刘天宇创作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画面主色选用代表和平的绿色,灰色的部分为导弹,代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悲伤。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我国解放军飞行员精湛技术的敬佩,也为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感到自豪,和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的美好愿望。
这是由段佳锐绘画的抗议战士。
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利大家、爱国家”。每一位奋战在对抗一线的“白衣天使”,每一个坚守自己岗位的医护人员,都是民族的脊梁、共和国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关注,值得我们给予最多的善意、最高的崇敬!”
这是由刘馨予篆刻的书法印痕。
她说:“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奋发图强,逆流而上,用最坚定的姿态保家卫国,用最团结的臂膀筑起一座爱的桥梁。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以此作品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年,纪念所有为国为民奋斗过的战士,向所有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由何欣昱篆刻的书法唯学有大小 即事无古今。
何欣昱说:“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这一催人奋进的有力号召,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斗新时代的坚定信心,为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世界指明了方向。我想用“唯学有大小,即事无古今”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和周围的朋友要“今日事今日毕”。要勇于面对问题,挑战自己!要砥砺奋斗,虚心学习!”
这是由康思琦篆刻的书法战疫歌。
作品原文以全国各地多省医疗队在除夕夜出征武汉抗击疫情为背景,全文虽只有五十六个字,但句句都充满对抗击疫情的医护工作者的称赞和深情。作品书体形式为楷书,全篇的粗细对比明显。落款和章在整幅作品的最后处,以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这是由韩蓄篆刻的书法天行健。
此幅书法作品,注重运笔流利、用墨、布局、章法的灵动变化,线条粗细相宜,且刚柔相济,点画辉映、顾盼。无论是运笔走势的布控还是艺术思维意识的整合,力求作品的神韵、形质、墨趣、性情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
这是由苏佳琦设计的后浪。
设计作品《后浪》通过手绘插画的形式来表达当代年轻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牢记使命与担当的形象。年轻的后浪们注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知所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以其所学为时代献礼。
由马家文、高一仁导演的微电影《逐梦》讲述的是一位女大学生违背父亲的意愿,填报了自己喜欢的智能工程与技术专业。通过讲述她在大学期间的通过努力,夺得了大学生类人足球机器人比赛的冠军,并与父亲重归于好的过程来传达作者对于亲情、友情、梦想的内心感悟。
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是由姜巍、谷硕、毛鸿睿的古陶瓷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古陶瓷修复需要非常慎重,要保持修旧如旧,尽量使文物展现原有的风貌。沈阳城市学院美育教学部于2015年成立了古陶瓷修复工作坊。指导教师是沈阳地区古陶瓷修复非遗传承人,有着多年的古陶瓷修复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工作坊组织学生去省内博物馆、遗址参观考查,查阅历史资料。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学员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古陶瓷的清洗、翻模、打磨、上釉等一系列工序。通过学习、传承和推广古陶瓷修复,提高了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
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有民办高校将艺术团建设融入美育教育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关于组建高校行进乐团的实践与研究、加强高校合唱艺术课程建设——美育教育改革创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民族乐器演奏课为例、浅谈戏曲武打与武术的巧妙结合。
有民办高校将艺术团建设融入美育教育全过程的探索与实践的谷硕。
近年来,沈阳城市学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指示,紧跟全国美育教育发展趋势,在音乐、舞蹈、书画、曲艺等多个艺术方面全方位开展美育工作。经过不断地设计、实施、检验,沈阳城市学院的美育教学已成绩斐然。
有关于组建高校行进乐团的实践与研究的姜巍。
沈阳城市学院绿岛行进管乐团作为东北唯一一个非专业艺术院校行进管乐团,培养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乐团成员经过训练后,具备独立完成乐曲演奏、参与小型乐队合奏的能力。
2020年,沈阳城市学院绿岛行进管乐团成功申报辽宁省浸润计划的首批试点项目,将帮助美育教学深入乡村中小学,平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为家乡教育建设贡献力量。
有加强高校合唱艺术课程建设——美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林晓芳。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重要产物,通过用审美方法来对人实施教育,并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此来促进人格的完善。文章就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组、举办大合唱比赛、展演、项目化教学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修养,促进高校美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民族乐器演奏课为例的董江华。
民族乐器演奏教学在高校美育教学中,担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文化育人的历史使命。案例从民族乐器演奏课的改革与创新谈起,结合学校以“活动”“训练”“展演”进行分组教学的授课形式展开,剖析当代高校美育教育中民族乐器演奏课开展的现状、问题及成果,重点从民族管弦乐团的建设方面进行探究。为新时代高校美育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借鉴,推进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建设的逐步规范和有序的发展。
还有浅谈戏曲武打与武术的巧妙结合的保红。
武术与戏曲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戏曲中的武打部分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武术套路演练中所表现出的形体动态美和雕型美,并加以提炼、吸收和创新,从而丰富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美进行巧妙结合,给选择戏曲学习的学生们更多美的体验。这不仅仅是对教学老师自身建设的考验,也是对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改革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2009年,沈阳城市学院就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成立美育教学部,实施美育艺术教育。2014年,学校将美育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2学分的艺术教育课程,将美育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先后组建了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歌唱团、戏曲团、歌剧团等十大艺术团。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了“艺术训练、艺术活动和艺术展演”的美育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崇高审美追求和高尚人格修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