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沈阳城市学院思政教学新方法

作者:来源:时间:2019-09-07

  本网讯(语言文化学院 刘玲)9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刊发题为《沈阳城市学院打造学生社区,拉近师生距离,探索思政教学新方法——学生当家做主,求学以校为家》一文,详细报道了沈阳城市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家一般的学习氛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2日第6版

  以下为报道正文:

沈阳城市学院打造学生社区,拉近师生距离,探索思政教学新方法——

学生当家做主,求学以校为家

  2019年4月,沈阳城市学院蝉联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赛冠军。图为沈阳城市学院类人足球机器人团队正在进行训练。

  步入沈阳城市学院的校园,仿佛来到一所森林公园。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幽雅简洁的白色建筑,高尔夫球场、水上图书馆、静谧的荷塘,目之所及无处不是风景。

  

 

  走进教学楼才知别有洞天,微型的餐厅、酒窖、咖啡馆等待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前来实训;八九个功能不一的演播室写满了新闻类学生们使用过的痕迹;一座等比建起的工地就伫立在教室后方,留待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们驻足观察。

  校长徐伟浩认为,大学的根本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亲密接触,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大学的文化在于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带着这样的初心,沈阳城市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家一般的学习氛围。

    

   师生亲密接触 

  大力水手、最美人像、美人制造、解忧杂货铺……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其实都是沈阳城市学院白桦园社区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名称。为女生抬水、借用针线包、播放经典电影、指导美发美妆、集中庆祝生日,他们的口号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沈阳城市学院将18栋宿舍楼划分为6个社区,各自以周边种植的植物命名,每个社区都配备有会议室、自习区、心理咨询室、娱乐活动室、红书角、开放式厨房等公共设施,由4名辅导员轮岗提供24小时服务。

  “我现在在学校的生活用品比在家里还多。”园中园社区副主任李丽说,做了社区辅导员之后,几乎天天都要住在学校,随时准备服务学生,每周只能回家一两趟,“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在社区里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除了专业和工作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生活技能和排解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

  每位社区辅导员每天都会花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在宿舍楼里转上一转,了解学生的生活需要;逢年过节,辅导员们就组织没回家的学生一起聚餐庆祝;学校还会定期举行辅导员大赛,考察社区辅导员对本社区学生的熟悉度,哪一位辅导员记得更多学生的姓名、学院、家庭情况,就可以获得优胜。

  “端午前社区辅导员就挨个寝室送五彩绳,以前在家的时候都是妈妈来买,现在在学校也有在家的感觉了。”建筑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夏铭谣说,遇上过节回不了家的时候,她就会去社区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包粽子,再分发给同样留校的同学们。

  入校时,学生们尊敬地称呼李丽为“李老师”;毕业时,学生们含着泪告别他们的“丽姐”。能够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营造出以校为家的氛围,李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创新传承结合 

  “我们学校在设计时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能不能经常一起交流。”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处处长何兴中说。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校长徐伟浩。儿子第一年去上大学后寒假回家,徐伟浩发现儿子连老师们的名字都记不全,于是他决定,要创办一所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的大学。

  创设至今,沈阳城市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全体教师坐班制、全员参与导师制、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制”的育人机制,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教师求助。

  和许多大学不同,沈阳城市学院的教职工们需要严格执行坐班制度。即便是下课之后,学生们有任何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去到办公室找到教师,直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毓聪深有体会,一门专业课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课程难度也比较大,学生们不免有些害怕。期末考试前,为了消解压力,一名学生把这位老师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发在了朋友圈,却被老师截图下来,发在了课程的微信群里。“开始大家都很担心,怕老师会生气,结果老师说,还挺好玩的。”马毓聪说。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城市学院全校教职工均担任学生的生活导师,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帮助同学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每两个寝室6至8人由一名导师负责,每月为学生上一次导师课,授课形式和地点灵活多样,可以在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等与学生交流座谈。学校鼓励导师和学生交朋友,除为每名导师发放工作津贴外,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聚餐、交流。

 

  教学实际相连 

  “我来讲讲我的‘悲惨’故事吧。”建筑工程学院2016级的本科生田泽宇有一张圆圆的笑脸,说是“悲惨”故事,回忆起来却都是幸福。

  去年冬天,田泽宇和同学们去到贫困村支教。东北的冬天气温只有零下二三十度,借住的老乡家里漏风,呼呼的寒风吹得学生们一个个都头疼,只好在睡觉时也裹紧防风的帽子。村里没有暖气,取暖全靠烧炕,烧炕用的是不耐烧的秸秆,老乡们习惯了半夜起来加秸秆,学生们不习惯只能半夜被冻醒。要获取生活用品只能骑着电动车去乡里买,两个女孩没有戴任何防护,骑了快一小时才回来,手上长满了冻疮,腿更是被冻得站不起来。

  “没有人喊苦喊累,都坚持下来了。”田泽宇说,为了在老乡们心中给学校留下个好印象,学生们还自发调高了难度,“我们每天早上都起来跑操,一边跑一边喊我们学校校训,“我行我能”。

  从大一开始,田泽宇就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组建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从十几人壮大到如今的两三百人,每周都固定组织七八次志愿服务活动。如今他已经是学校周边的“小名人”了,帮扶过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摆摊遇见他时,都会给他的烤冷面里多加些配料。

  为了与寒暑假社会实践相区分,沈阳城市学院特别要求学生利用“五一”“十一”的假期时间参与春秋社会实践。如果说寒暑假社会实践要求时间更长、学生参与度更高,那么春秋社会实践就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主要以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社会的变迁。

  2019年5月1日至7日,沈阳城市学院组织了大一、大二共5189名学生,分成1355个实践小分队,以“感受新时代,构建大思政”为主题,奔赴各地开展春季实践周活动。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只需要做好引入者的身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祥介绍,自从要求学生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有许多小组主动地选择了情景剧的形式,来展现思政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

  沈阳城市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前身为2001年成立的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是国家首批独立学院。2009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沈阳绿岛森林公园并开始独立办学,至今已十年之久。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年,在绿岛这块土地上,建成了教学功能完备,体育设施先进,生活布局合理,建筑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家园。

  学校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紧密接触,加强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创新与传承紧密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营造了“爱好体育、崇尚艺术、关心时事,追求时尚”的校园文化。全校师生用“我行我能”的校训,锤炼自信担当的思想意志,锻造师生志在必得的行动能力。2019年,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列中国民办高校第18名。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所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