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时代 构建大思政”
沈阳城市学院春季思政课社会实践有创新、有收获
作者:来源:时间:2019-05-20
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海莹)刚刚过去的五一春假,沈阳城市学院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我校1355组社会实践小分队的5189余名师生,围绕“关注时代发展,厚植爱国情怀”的主题,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切身了解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们,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与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参与社会实践的绿岛学子蓄势待发
沈阳城市学院2019春季思政课社会实践启动之后,学生们奔赴各地参与社会实践的开展,受到各地受访单位高度好评和认可。“祖国广袤大地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5189名大一、大二在校生,奔赴北京、上海、山东、成都,河南等20多个省市,累计行程30余万公里。他们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前沿,从风景名胜到田间地头,从东南沿海到北部边陲,从红色展馆到基层社区,都留下了社会实的足迹。这次社会实践,大学生或认知了国情、了解社会,或缅怀先烈、体验民生,或学农支农、志愿服务,切实感受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校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组织
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之一,自2009年独立办学伊始,就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根据教育部“打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学校着力加强思政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以铸魂育人为核心全员参与的全方位、全过程”思政工作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沈阳城市学院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本着“精讲、多读、重实践”的原则,已形成了“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准备上车出发的实践小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精神、外化行动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理论去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从育人实效角度出发,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专设春、秋两季社会实践周并赋予相应学分。在校大一、大二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学生们通过参观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标志地,并参与社会调研等,开拓了眼界胸怀,树立了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利用所学理论,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基层了解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继承发扬了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
创新并设计实践项目,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通过这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此沈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红太教授表示,社会实践是着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筑牢理想信念的有效形式,是创新思政课教学,贯彻精讲、多读、重实践要求的重要举措,本次社会实践凸显了时代性、贴近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沈阳城市学院辅导员赵宁带领摘金小组,走进抚顺雷锋纪念馆,新时代践行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以善事为己之任。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学会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用自己的爱心来浇灌这个世界。
沈阳城市学院18级会计4班学生刘惠缘,参观黑龙江省日军731部队陈列馆旧址。通过参观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了解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侵华,并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感受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抗日精神。刘惠缘表示:“参观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信仰!……现在不少大学生,为自己的将来考虑的多,很少考虑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信仰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在平凡中展现不平凡。”
18级会计4班热血小组合照
为积极响应学校“构建大思政”的号召,18级法学2班新时代调研小组在团总支书记陈思和18级辅导员王加臣,带领学生来到沈阳市苏家屯区湖西街道葵花社区进行调研。调研中学生张心愿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社区支部书记那一双手上的老茧和脸上条条皱纹,便是见证。他们勤劳朴实、默默奉献的精神,是课本中学不到的。”学院团总支书记陈思说:“通过此次社会调研,学生深刻了解改革开放40年社区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国富民强,更重要的是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变化。”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社区以小见大,处处可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
18级英语2班学生柳赫彤,赴吉林省长春市开展关于“网游双刃剑”的社会调研。“经过实地调研,我认为适度游戏益脑,过度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沉迷网游,以学业为本。”
18级英语1班学生樊卓雯所在小组,赴天津市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调研。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低碳生活的意识,同时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小组成员在调研中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好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17新闻2班学生田雲慈赴河南省郑州市,开展关于VR运营模式的调研:“此次社会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店的观察,梳理相似企业运营模式的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和修改,为毕业后的就业之路打好基础,并对先进热门的电子产业、产品进行了解。”
17级新闻学1班参观学习西柏坡红色纪念地
17新闻1班学生周甜甜说“我们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短短几天的实践中所看到、听到的,都化作内心的动力,也让我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更加坚定了人生的理想和方向,更加需要加倍努力的学习。”
在学办主任李媛和2018级辅导员刘艺的带领下,用行动倾听平凡的声音实践小组,来到辽宁省图书馆,他们对辽宁省居民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呢进行考察调研,用大数据分析的形式,了解辽宁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学生们自主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调查、随机采访。通过调研,学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红利”,并向90后、00后的年轻人发出倡议,呼吁大家用行动倾听平凡的声音,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准备出发实进行社会实践的小组
18环艺2班学生张静,深入复旦大学内开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通过大学生就业形式的调研,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
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思政课社会实践
沈阳城市学院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辽宁民办院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推动思政理论课的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次我想社会实践与以往高校自发开展的社会实践还有创新与不同——
一、这次社会实践从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重新认识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意义,有别于以往社会实践的特征是规模大、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我校社会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共1355组社会实践小分队,5189余名师生奔赴祖国20余个省市,覆盖东西南北中;在社会实践类型上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服务社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学校精心设计方案、辅导员讲授社会实践指导课、学生组队选题、亲身实践、撰写实践报告,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的巨变,感受新时代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爱国情怀。
二、我校自2019年开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置为2学分的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课程体系,有效促进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全体大一、大二在校生,1-4学期每学期的“五一实践周”和“十一实践周”集中进行社会实践。
三、本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深入贯彻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精神,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更好助力地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贴近专业、贴近理论、贴近实际,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18级环艺2班复旦大学调研队
校董事局主席、校长徐伟浩提出,沈阳城市学院要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创立“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动手学和自主学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化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老师与学生的紧密接触,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加强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次我校春季社会实践,就是一次对思政课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最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