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召开“绿岛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分组学习汇报会
作者:来源:时间:2020-06-02
校董事局主席、校长徐伟浩主持汇报会
绿岛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从3月20日开办以来,历经70天,由校董事局主席、校长徐伟浩和校党委书记张学广担任培训班班主任,副校长于存雷、孙永新担任辅导员,共有27名中青年干部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践行时代要求,强化使命责任,提升能力素质。
培训坚持遵循我校实践化教学模式,采取分组学习形式进行。先后开展了cs对抗赛和厨艺大赛,以此来凝聚学习班的团队意识。此次分组学习汇报将成员分为7个小组,分别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高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九字箴言等7个专题进行汇报交流。为了准备这次分组汇报,7个小组用时40余天,搜集整理了大量校史资料,对386人、515人次进行了深入采访,形成了89万字的文字材料,精心设计汇报场景,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分组汇报中,7个小组配合默契,各有特色,各具风采,分别采取现场讲述、情景再现、模拟演示等方式,使分组汇报内容丰富多彩,博得好评。
高地建设小组
该组由校党委副书记、绿岛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刘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廉瑛、建筑工程学院教办主任康静、辽河文化研究院组联部主任栾薇组成。 该组梳理了近十几年来沈阳城市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办好一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重点对我校加强学科高地建设的理念、背景、经历、成果进行了深入阐述。高地建设既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又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既以应用研究为核心引领,又以服务社会、产教一体为终极目标。近年来,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产业链发展,跨学科组建专业群,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七大专业群。2018年,学校决定“造大船,建高地”,打造突出专业特色的“七大高地”。
实践化教学小组
该组由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张健、绿岛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付冰、新闻与传播学教务办主任乔睿、商学院教务办主任姚威组成。 该小组通过四个阶段的讲述对我校实践化教学予以深度解读。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办学之初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搭建核心,如绿岛电视台、模拟法庭以及凤凰餐厅。第二个阶段为探索阶段,明确PST-CCE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与探索,校内举办多次实践化的课题组和研讨班。同时,将目光拓展海外,分别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取经学习、交流访问。第三阶段是实施阶段,完善顶层设计需要明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了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的实践化教学模式和小组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第四阶段是收获阶段,围绕实践化教学,各个学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果。
课程建设小组
该组由商学院副院长芦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姣、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婷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主任康贺组成。 该组四位女教师以一席旗袍亮相舞台,惊艳四座。其演讲主题《绿岛课建风云录》以时间为线索,还原了绿岛10年来课程建设探索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及重要意义。建校之初,关于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从2012年课程质量分级管理,到2013年实践化教学研讨,从2014年的课程质量评价,到2015年的三项规定,每一次尝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2015年寒假,徐伟浩校长在英国白金汉大学考察学习期间,发现了能规范教学而且能建立师生契约关系的课程说明书之后,便引进到我校进行推广,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实施了课程建设达标创优工程。这个工程从2017年7月开始到2019年9月终止,共分为三个阶段。《绿岛课建风云录》主要是将这3次课程汇报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故事再现给读者,以展现课程建设过程的曲折和艰辛,同时也反映了绿岛人做好课程建设的决心。
互联网基因小组
该组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聂晓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祥、信息资讯中心副主任揣英育、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夏添组成。 四位小组成员结合工作领域与学校互联网环境紧密接触的经历及体会,从四个视角诠释“绿岛的互联网基因”。一是“互联网基因的无孔不入”,它如何从一个微信公众号突变到全校新媒体矩阵,到最后全国冲榜拿冠;二是“互联网基因突变”,植入了互联网基因后的传统专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面对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全新挑战,我们是如何求变应变的。三是“互联网基因顺势而为”,每一次变革和举措,都是在互联网基因下的融合和发展,与社会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教学融合,其目的都是为了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四是“互联网基因抢占先机”,通过2009-2019年我校网络建设的发展历程,回观网络建设给教学、科研、服务所做的支撑和保障。未来我们将如何依托5G网络,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基础云支撑平台,实现对科研海量数据的计算和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小组
由教务处处长孟娜、绿岛酒店管理学院教务办主任刘博识、智能工程学院教务办主任姜娇、影视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系主任潘晶组成。 该小组汇报题目为“十年磨一剑”。小组成员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主线,真实还原了该专业10年间人才培养方案从“数控”发展时期到“3D技术”兴起时期,再到“人工智能”探索时期,并最终获得Robcup比赛全国冠军的艰辛历程。期间,通过专业课前置、岗位能力冲突、四段式教学法、工作室制等主题故事,生动讲述了校内各个专业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及探索出的特色做法,理清了具有鲜明绿岛特色的“大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呈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方式。汇报不仅展示了培养方案落实学校不同时期办学主张及创新思维的载体功能,还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特有的“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办学理念的支撑效果。
社区建设小组
由校团委书记李丽、行政处处长刘海亮、学生处处长何兴中组成。该组成员都曾经在不同阶段从事过社区的相关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亲历者。历时一个半月,该组共完成20万字的文字材料整理和42G的影像收集,展现了社区建设目标及发展历程、辅导员工作转变、角色定位、未来社区工作举措及社区之家温馨画卷。2018年7月,在辅导员工作作风转变大会上,徐伟浩校长宣布取消管理学分并同时提出十六字箴言,是社区良性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随后,总结社区建设以来的工作经验,组织社区主任及辅导员老师进行社区未来发展建设研讨,规划辅导员工作职责及具体工作举措,致力于打造集日常服务、思想引领、行为养成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九字箴言小组
由校办主任刘颖姝、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郝光、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谷硕、舆情研究所融媒体实验中心主任马卿轩组成。 该小组以时间发展脉络为主线,客观分析了“九字箴言”诞生的时代与历史背景,真实还原和再现了“九字箴言”提出的现实场景,全面厘清了“九字箴言”提出后,从不被教师接受到教师逐步认同,直至成为绿岛教师精神共识的心路历程。通过列举十年间绿岛涌现出的“有爱心、会讲课、肯奉献”典型人物故事,进一步丰富了“九字箴言”的提出者、最佳践行者——徐伟浩校长的办学情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九字箴言”的深刻内涵,让绿岛教师认识到“有爱心、会讲课、肯奉献”是一种职业责任。
小组汇报结束以后,全校教师依据案例丰富详实、叙述清晰生动、成员配合默契等标准,以实名制的方式为27名青年教师及其小组评分排名。全校教师也借此机会,深入学习和探讨我校在课程建设、实践化教学、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学校创办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