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打造“辽学”研究体系
作者:来源:时间:2020-09-17
为扭转辽河文化长期以来的被诉说地位,凝聚辽河流域文化发展共识,打造适应新时代的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2020年9月16日,以“聚焦辽河文化发展,打造‘辽学’研究体系”为主题的“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在沈阳城市学院举办。来自辽宁大学、辽宁省考古研究所、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沈阳故宫博物馆等单位的23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石坚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石坚在致辞中指出,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对于辽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要以举办辽河文化研究高端论坛为契机,吸引、联合相关领域学者,以史为源、以史为鉴,深刻挖掘优质的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
沈阳城市学院校长徐伟浩教授
沈阳城市学院校长徐伟浩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底蕴深厚的辽河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对于辽河文化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辽河文化一直处于被诉说对象位置。为改变这种尴尬状态,使辽河文化成为诉说主体,辽河学术界具有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借鉴全国各地方学建设经验,打造“辽学”研究体系。深入挖掘辽河文化的早发性、创造性特点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影响;深刻阐释辽河文化在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深入研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辽河文化内部的多源性结构,发掘辽河文化的基因序列,传承辽河文化的文脉。与此同时,还要立足当下,利用优秀的辽河文化资源,反哺辽河流域尤其是辽宁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研究,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
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主持了上午的主旨演讲。
辽宁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顾奎相
对于辽河文化的发展演变,辽宁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顾奎相在题为《辽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及特色》的主旨演讲中,对辽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两汉时期、辽金元时期、清代盛京作为陪都时期是辽河文化发展的三个高峰期。在历史发展中,辽河文化形成了率先起步的先导性、勇于探索的创新性和敢于问鼎的开拓性三大特色。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在题为《从红山到满族——辽河文化特征及其传承》的主旨演讲中,论述了辽河文化的礼仪性、中和性、开放和世界性。他提到,从红山的五千年古国到满族建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辽河文化的区域特色强烈,又代表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从开端到结尾的一些重要阶段的时代脉搏,观念上一脉相承,是“辽学”提出的重要依据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向峰做了题为《初识辽河文化的历史构成》的主旨演讲。他从作为辽河文化源头的红山文化、辽河文化圈的历史依托、清代辽河地域的学人和中原官宦游人与流人对辽河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对辽河文化进行了梳理。他还提到,应当注重研究辽宁历史上各民族间的特殊性,要对中华文化史上产生深远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专题性研究,还要从总体设计出发,研究构建“辽学”体系。
辽宁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星德代表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发表了主旨演讲
辽宁大学考古系教授张星德代表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发表了题为《辽河文明与“红山古国”和“燕亳方国”的文化反思——浅论辽河文明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中的历史地位》的主旨演讲,重点论述了五帝时代的“红山古国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先导意义、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燕亳”文化是夏商北土早期“方国”文明的重要代表、辽河文明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中的历史地位。
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温淑萍
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温淑萍,发表了题为《辽学与盛京文化》的主旨演讲。她认为,“辽学”应植根于辽河文化、辽河流域文明研究,“辽学”学科的建立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研究的补充,也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研究学科之一。
郭兴文在总结发言时提到,沈阳城市学院建设辽河文化研究院提出打造“辽学”研究体系展现了一定的文化自觉。主旨演讲的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认识辽河文化、研究和打造“辽学”提出了新的路径和视野。下一步“辽学”研究的推进,应当找准切入点,不断开拓研究空间和领域。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主持了下午的主题研讨。
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文史馆馆员、沈阳日报编审初国卿,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王德朋,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亚新,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张国斌,辽宁省图书馆研究员刘竟,东方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杨钟越,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室馆员李大鹏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中国传记文学协会副会长徐光荣建议,“辽学”是全省、市文化现象,应广泛依靠各方面力量弘扬辽宁地域文化。辽河文化研究的视野要放开,阵地和平台要增容扩建,可以在学术刊物上设立专栏,同时协调新闻、出版各方力量,宣传好辽河文化和“辽学”研究。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白长青认为,文学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是辽宁文学持久的历史主调。文学对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对人、人的特质和性格的形成,对辽宁地域精神的养成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沈阳日报记者、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理事、国家一级作家关捷认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辽河流域形成了胸怀大气、勇敢刚健、阳光豪迈的文化内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
辽宁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张玉兴认为,流人文化是辽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他介绍了流人文化出现的背景、梳理了盛京流人的作品、文化成就和影响。此外,他还认为,辽河文化研究应加强深度,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宝林围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书法艺术遗存,阐释了辽河流域历史上独特的艺术审美。
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理介绍了他对明代辽东马市的研究,论述了明朝通过马市来羁縻女真人,同时女真人也利用马市得以崛起的历史景象。此外,他还介绍了沈阳故宫一方面利用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对清代历史的研究的情况。
对于如何推进辽河文化研究,辽宁省辽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叶红钢认为,应通过课题设置来推进,有计划陆续推出一套丛书,对辽河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如开展《燕行录》、神话传说、地名文化、文学诗词、《满文老档》等专题研究,这些都是“辽学”研究的重要题材。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王申认为,开展“辽学”研究,一要注重理论层面,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侧重理论研究,对辽学的构成特点、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理论概况;二要在占据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做好“辽学”品牌推广;三是“辽学”的建立需要有分支学科进行支撑,如考古、政治、经济、社会学、文学、教育学、民俗学等等,要显示出“辽学”的独特性;四是“辽学”研究体系的建立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李新全发表了题为《从考古发现看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讲。他提到,辽河流域是中华文化起源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辽河文化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崔凯在总结发言时提到,辽宁文化要内树信心、外树形象,一方面靠文化,把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根”的自信;另一方面,文化是人化,“辽学”是人学,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当代文化名人的研究,研究辽宁人的文化精神。此外,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研究体系,对辽宁的文学、社会、艺术等进行分科研究,注重研究当代辽河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我们的研究还要抓特点,坚持与时代同步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将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共同努力,以自信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未来打造“辽学”研究体系的基本方向展现了一定的共识,认为打造“辽学”研究体系、开展“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依据;应当通过专题性的研究来深入推进,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努力实现平台和阵地增容扩建,做好“辽学”研究成果和辽河文化的宣传和转化,为辽河流域尤其是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论坛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沈阳城市学院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基地承办。主办单位的相关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