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调查

作者:来源:时间:2019-07-16

  /谢东东

  随着新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让很多大学生“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对于很多绿岛学子来说,当下社交已成为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社交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也便于大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的观点、看法,便于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联系,分享情感及生活状态。 

  社交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关注的对象结交到新的朋友。但若过度的关注网络社交中的人际关系及信息,易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些大学生为了在社交网络朋友圈中的游戏排名或者主页装扮的丰富程度及点击率、回复率的提高,频繁关注社交网络,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已产生了消极影响。  

网络社交是一把“双刃剑” 

  本月初,笔者对身边的大学生发起一次社交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使用情况,以及网络社交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其中男生31份,占比36.47%;女生54份,占比63.53%。大一学生15份,占比17.65%;大二学生26份,占比30.59%;大三学生26份,占比30.59%;大四学生18份,占比21.88% 

  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发现,大学生的社交问题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中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性格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同的性格也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样,性别的差异也使大学生在社交上出现不同的问题,对待社交问题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收回的问卷中来自城市的学生28人,占比32.94%,农村的学生57人,占比67.06%;独生子女32人,占比37.65%;非独生子女53人,占比62.35%。从问卷看,我校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在是否会主动跟别人交流这个问题上,43人填了是,占比50.59%42人填了否,占比49.41%,比例相对均衡。城市的学生填会的有19人,占比64.8%;填不会的只有9人;城市独生子女填会的有12人,占比70.5%;填不会的有5人,占比24.4%。而农村学生填会的有24人,占比42.1%;填不会的有33人,占比57.8%;农村独生子女填会的有6人,占比40%;填不会的有9人,占比60%。从数据分析上看,城市的学生会主动交流的比农村学生高出22.7个百分点,城市填会的独生子女比农村的独生子女高出30.5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承接话题,城市学生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 

  当然,一方面可能受到地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陪同,在感情上有一定缺失;也有一些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才导致孩子不善交流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的大学生在生活水平上要好过农村的大学生,有着优越的资金和教育资源。不可否认,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 

  对此我们提出应对的建议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尤其时演讲、朗诵类的比赛,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虽然刚开始是有所抗拒,但是经过几次锻炼后,肯定会有所收获,与人交往的紧张感会有所缓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主动担任班级干部或社团宣传部部长等,获得与人会话交流的技巧。经常性口头交流后,内向型性格会渐渐向外向型性格转变。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解决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须亲自经历,亲自感受,不可急于求成。 

 

手机社交软件成为“主导” 

  此外,在我校大学生的手机里,社交软件占4—6款的学生最多,共41人,占比48.2%;占有7—8款的有22人填写,占比25.8%8款以上的有7人占比8.2%,三项合计占82.2%。在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最高的时间段是在18时至24时这个时间段,一共有32名学生选择此项,占比37.65%。另外一个高峰期是在中午12时到晚上6时,一共有35人填写,占比41.18%。其它时间一共18人填写,合计占比21.18%。从使用时间长短来看,使用社交网络在3—6小时的大学生居多,共39人填写,其次最多的是是7—8小时,共19人填写,占比22.35%,使用最少的3小时共18人填写,占比21.88% 

  在自控能力上,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占比28.24%,共24人;认为自己自控能力还好的占比54.12%,共46人。而认为自控能力强的,仅仅占比17.65%,共15人。在课堂上是否会使用社交软件的问题上,回答是或者偶尔的学生居多,共47人,占比55.29%,基本不会在课堂上玩手机有20人填写,占比23.53%;回答是或者经常的同学有18人,合计占比21.18% 

  从数据分析看,我校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方面还欠缺自控能力,虽然在很多同学看来社交网络能够帮助自己扩大朋友圈,但过度的使用社交网络会影响生活和学习,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合理的调节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保证充足的精力和睡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一学生刚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步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有更多时间浏览社交网站,与朋友、亲属、同学沟通交流,排解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并且愿意结识新朋友,扩大交友范围,获取更多信息资源。且大一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尚不完全成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并易受到诱惑,进而成瘾。 

  由于我校大二的学生课程较多,社交网络容易发展成大二学生的精神寄托,导致沉迷其中。大三、大四学生相比,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较小,就业压力较大,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与迅速,更多学生通过在社交网络中结识的朋友获得有利的求职资讯,所以一段时间易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性。 

 

 学会自律与释放压力    

    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如:人际关系、环境变化、学习、求职的压力等。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不同地域、风俗习惯及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感、自尊心强,情绪波动较大,而社交网络提供了释放压抑情绪的平台。大学生离家外出求学,面对变化的生活环境,远离亲人、朋友,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一定的压力。尤其大三、大四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选择,有的人感到前途迷茫、寂寞孤独,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也易导致“阶段性”沉迷社交网络。  

  当然大学生本身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社交方式,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适当的参加一些校园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会自律,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应适当的听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慢慢的开始适应这种社交方式,不要一昧的封闭自己,更不应该一直沉溺于虚拟的社交网络,避免自己染上不良的网络交际。同时要有识别网络垃圾,屏蔽不良信息的自律,转而更注重自己的实际社交能力。   不可否认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监管,使网页信息更贴近大学生需求,及时更新网页为大学生学习、就业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同时可建立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专栏,如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可在校园网络中与学生展开互动式讨论,及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学校还可定期组织类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激发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帮助其拓展人际互动链。通过课程讲授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隐性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理解、接纳他人,锻炼良好人际交往的品格与技巧,从而减少不良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对于网络中存在的道德缺失、交往欺骗、垃圾信息等问题,学校相关部门除提醒学生要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处理能力,抵制网络“垃圾”的负面影响外,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社交和现实交往的关系。毕竟网络社交的人际关系并不等同也无法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应重视培养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大学校园的网络社交走向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