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套路?——到底培养表演技巧是好是坏?
作者:表演专业来源:时间:2021-05-20
本网讯(影视传媒学院 表演专业)本期小编想要讨论一个跟演技相关的问题,在《演员请就位2》这一档节目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老戏骨”们似乎走到了某种瓶颈期,《隐秘的角落》表演组中,温峥嵘在评价环节接收到最多的点评就是:“想表达的太多”、“太有技巧”、“每场都差不多的状态”。
早在她第一次表演《梅兰芳》时,郭敬明就说过温峥嵘要“再收一点”,第二次《寄生虫》中,陈凯歌评价她“滥用技巧”,从《梅兰芳》到《隐秘的角落》,导演们说了七期,观众看了七期,每一次都逃不开一句:依赖技巧,表演模式化。有技巧是好事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温峥嵘身上的爆发力和戏剧张力有目共睹,在《寄生虫》的点评中,尔冬升夸赞她:“基本整个戏靠她撑着。”这无疑是一位导演对演员能力的高度认可。不是所有人都是周迅、辣目洋子那类体验型天赋演员,大部分演员还是需要借助一定技巧来完成表演。只是技巧用多了,就容易走向套路。《演员2》的舞台上,存在这种表演模式化问题的并不止温峥嵘一位,连尔冬升都忍不住问:很怪,怎么回事呢?还有已经离开《演员》舞台的倪虹洁、杨志刚等等…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排练时间太短。
演员在一个剧目中的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导演影响的,这一点在电影表演中尤甚。《演员》中的导演短片,拍摄时间只有短短两天,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导演能起到的作用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尔冬升导演在评价费启鸣的台词问题时候就说过,“细微的变化不是这么短的时间可以调整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还要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原本对表演就有些吃力的年轻演员身上。而一场表演的细节该如何设计、如何表现两个相似角色之间的区别,这些对于表演“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就需要演员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摸索。在制作周期较长的电视剧中,演员可以一遍一遍地磨,直到找到理想状态。
台词竞技舞台上,演员最常选择的永远是自己最擅长最安全的演法,陷入套路式表演困境的演员们其也在寻找着”自救”的办法。胡杏儿之前就在采访中提到过,早期在TVB接的很多角色都是重复的,她为了自己演戏不陷入套路化模式,就从自己的对手戏演员入手。面对不一样的对手戏演员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这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自救”方法。
在《演员2》里,胡杏儿也在积极自救。虽说出场三次都是饰演母亲,但她很擅长借助外在的元素来区别每个角色。在《亲爱的》里自学方言突出角色农村特点;在《误杀》里通过两次摘警帽、戴警帽设计,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在警察与母亲摇摆;在《过关》中客串董思怡的母亲,因为剧情设定在深圳,于是就利用自己的粤语条件来表演。
可见,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角色出发。我们都知道,演员并不是万能的。一位演员所能处理的情绪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无视外界条件一味地要求演员达到一人千面。擅用技巧不是问题,只要在使用技巧的时候多注意与角色的契合,符合人物心理和剧情设定的设计是加分的。有设计、有技巧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角色情景,无意识地跟随经验表演。
下一页: “微相”表演——送给想要实现演员的年轻你